星巴克CEO奥林.史秘斯曾经说过,星巴克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说服顾客支付3美元的高价购买一杯“有社会责任感的咖啡”。当这个社会越来越喜欢将企业称为“企业公民”的时候,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硬性指标已经不再是企业竞争力的全部,“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何谓企业的社会责任?世界银行给企业社会责任下的定义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例如对工人工作环境和待遇的责任、产品对消费者应负的责任、企业对环境的责任等,它是企业对改善利益相关这者生活质量的一种承诺。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率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主张修正企业的宗旨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的传统观念。对大多数美国企业来说,从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原则上系统地看待企业社会责任、并把它作为企业日常运营的一部分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1989年,宾夕法尼亚等29个州修正了公司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正就是要求公司的经营者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包括员工、消费者和相关群体。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诞生后,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对企业产生回报呢?事实上,已经有无数个案例证明了企业在社会责任上花费的成本能使企业在市场、人力资源、品牌形象上得到很好的回报,甚至能化解企业在政府和公共关系上出现的危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全球知名跨国企业CEO,你的公司在世界各国设有生产点、你的供货商遍布全球。你的企业,甚至是你的供货商的生产网点在用工条件上、安全环境上有任何违背社会责任的事件,都会引起政府监督部门、客户和非政府团体的关注,处理不当会导致公司利润和品牌的危机。那么,你愿意把宝贵的应该用于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时间用在化解政府关系和公共关系的危机上吗?
众多的研究显示,企业越是注重社会责任,其产品和服务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现在的顾客,特别是欧美顾客,不单单注重产品的价格、质量等因素,更关心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例如工人的生产条件、福利状况等等。有调查显示,当美国人了解到一个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有消极举动时,高达91%的人会考虑购买另一家公司的产品,85%的人会把这方面的信息告诉他的家人、朋友;83%的人会拒绝投资该企业;80%的人会拒绝在该公司工作。
在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在考虑社会责任方面还处在“他律”的水平上,而且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物质性的贡献,真正开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主要是一些大企业,而这些国家的政府这正在致力于创造一种社会文化的氛围,使企业能够自觉地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从而获得社会的尊敬。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感受到了这股潮流。它通常被国外的经销商们要求“验厂”,还要向独立的第三方调查组织证明自己的生产过程是“符合社会道义的”;在欧美国家,职责中国“血汉工厂”而抵制中国货的事件屡屡发生,随着中国一批跨国企业的涌现,它们也开始认识到,社会责任是一项评判企业势力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