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们的困惑——留不住营销人员的心
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惑:营销人员频繁跳槽。这一问题轻者导致销售业务波动、客户不满,重则导致企业机密泄露,客户、人才、核心技术等重要资源流失。少数企业甚至因此而导致大面积市场丢失与呆帐、坏帐,把企业逼向崩溃的边缘。此外,企业中还普遍存在营销人员“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利用职务、工作之便频频炒单、吃差价、挖企业墙脚。不少CEO因为以上种种问题而被折磨得苦不堪言。 那么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又如何去解决?以下是本人多年营销管理与顾问工作中所得出一些结论和思考,希望对问题涉及的各方都能有所启示,并能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与行动。
原因分析
本人通过多年来与应聘、离职人员的沟通交流得知,导致营销人员频繁跳槽或“心不在焉”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方面的原因。
1、管理者缺乏“人力资源市场”概念,在确定薪酬时只注重企业内部比较与“平衡”,没有进行跨企业、跨行业的横向分析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所定的薪酬偏低于人力资源市场的“通行”价格,就会导致人员的流失,特别是那些已在企业中得到一定的实践锻炼与提升,“身价”已经提高的营销“老手”就更容易流失。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销人员的业绩得不到公正的评价,付出与获得不相符。也有些企业营销人员的底薪偏低,甚至没有底薪,营销人员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如果企业把营销人员当作是“在企业办公的经销商”,那么营销人员必然会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作为行动准则,发生跳槽、炒单之类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3、企业没能营出一种“留人”的人文环境,福利、生活、工作条件差;因为少数营销人员的品德问题而全盘否定了整个营销队伍,对营销人员普遍持不信任的态度。因为这一原因而导致营销人员跳槽、产生逆反心理的企业也不少。这一现象在私营企业比较普遍。
4、企业缺乏对营销人员的职业规划与从业引导,从而使营销人员看不到自身在企业的发展前景,或者不能专一、安心地从事营销工作,总是幻想找到更精彩的世界。
5、企业缺乏有效的培训与人才储备机制,满足不了营销人员的求知欲与上进心。并且,在企业需要用人时又无人可用,只得临时高价“购买”流动性很大的外来人员。
6、企业缺乏战略规划与文化建设,营销人员看不到企业的前景,也没能形成具有强大号召力与凝聚力的核心理念与共有价值观。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这一问题。
第二、营销人员自身的原因。
1、从业态度不端正,过份追求短期利益,谁给的钱多就为谁“打工”,一年吃掉几年的饭,不知爱惜自已名声、前途与个人品牌。甚至还有极少数营销人员为了钱可以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发生诸如携款潜逃之类的恶性事件。
2、对自我“估价”过高,不知井外有天、山外有山,总是觉得自已“屈才”。
3、没能认真衡量眼前利益与个人长远发展的关系,轻率离开有难得的培训锻炼机会的企业或稳定、熟悉的职位去谋求暂时的高薪、高职位。
4、对自已定位不准,总想另立山头做CEO。由于营销人员总是在与“钱”与“CEO”打 道,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这一原因在营销人员离职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一个合格的营销人员和一个称职的贸易公司CEO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而很多营销人员就是不明白这一点,非要碰得头破血流才死心。
第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缺乏一个对营销人员的评价与约束机制,没有形成一种能获得企业和营销人员共同认可并愿意自觉遵守的“职业营销人”行为准则。一个普遍的事实是,企业在对新入职营销人员进行从业背景调查时,经常得不到友好的合作。这样就导致营销人员可以毫不顾忌地掩盖频繁跳槽的历史,在离职时也不必太多考虑“善后事宜”、想走就走,不必考虑在跳槽、离职时留给原企业的是“美名”还是“臭名”。此外,经济领域执法力度也有待加强。
2、企业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在人力资源上进行恶性竞争,哄抬营销人员价格,这也是导致营销人员不能安心现有工作,频繁跳槽的重要诱因。
3、营销人员是一类“通用性”很高的人员,因而很容易实现跨行业的流动,这一职业特征也是导致营销人员流动率普遍高于企业其他人员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留住营销人员的心?
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导致营销人员“花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那么解决问题也须由涉及的各方共同做出反思与努力。
首先,作为企业一方,应作出以下努力:
1、树立人力资源市场观念,向营销人员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不要一味地凭主观意愿订薪酬,或者过份地强调企业内部的“平衡”。如其日后参与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倒不如早日参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利用人才优势构筑竞争壁垒,回避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
2、确定营销人员薪酬中底薪与活工资的合理比例,要让营销人员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解决好“留人”问题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合理的考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
3、注重企业的战略规划,要让营销人员看到企业远大的志向、目标与美好的前景,吸引营销人员主动牺牲个人短期利益、与企业同患难、共发展。
4、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出宽松的人文环境,要用制度管理人、监督人,而不要“以人疑人”;要鼓励营销人员创新和主动承担责任,改变“不得有过”的管理思想为“不得无功”的进取理念。总而言之,要造就出一种适合进取型营销人员生存、成长的人文氛围。
5、实施营销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才储备制度,不断为营销人员设置更高的奋斗目标。建议对营销人员实行职称制,如助理营销员、营销员、助理营销工程师、营销工程师、高级营销工程师等;让有发展前景的营销人员在个人成就、经济收入方面都能有更高的奋斗目标,永远不要让优秀的营销人员感到在本企业“已干到了头”。
6、加强培训工作,满足营销人员的求知欲与上进心,并以此吸引并留住优秀的营销人员。营销工作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一般都要求人员年轻、有知识、精力充沛。因此,适合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大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上进心,而针对性的培训则能很好地满足营销人员的这一需要,从而可以起到对营销团队的稳定作用。既使是营销以外的人员,如果能让他们感到在企业可以不断地学到很多东西,那么即使其它条件(如薪水)差一点,他们也是愿意长期留在企业的。再者,企业如果平时不注重培训和人才储备,在用人时就会感到无人可用,就被迫临时去高价“购买”。而高价“买来”的人才往往双方都缺乏了解,一般都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稍不留意他们又会以更高价格“卖掉”自己,或者因为适应不良症而被迫离开企业。而企业自己培养、逐步提升上来的人员一般对企业都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良好适应性,一般都不忍心为了蝇头小利或小小的不顺心就离开企业、落一个“忘恩负义 ”之名。因此建议企业在工作负荷、人员编制、培训费用等方面都要重视培训与人才储备。
7、加强对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让营销人员懂得:名声是职业营销人“个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销人在职业领域不断迈向更高境界的重要资本。因此营销人要象“CEO”爱惜自己的资本一样地爱惜自己的“个人品牌”,否则将无法在营销领域立足。而频繁跳槽将会对营销人的个人品牌造成极大损害。
8、再者, 要帮助那些一心想做CEO的营销员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要通过分析让他们判断自己是更适合做一个“CEO”还是更适合做一个职业营销人。如果营销人员放弃他所驾轻就熟的职业而去从事一个并没有把握的新职业(CEO),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与高额的机会成本。
9、不要永远把优秀的营销人员放在“打工仔”的位置,要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利润转股、期权、赠股 、折价配股 、分公司参股等形式转变优秀的营销人员的身份。如果你想长期做大CEO,就必须要让你的优秀员工做“小CEO”。
其次,作为营销人员一方,也应作以下思考和配合:
1、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要频繁跳槽把生命和精力过多地浪费在重复适应、重复熟悉等方面,否则,你将一事无成。其次,要懂得爱惜自己的名声与个人品牌,不要贪图一时之利,而断送自己的锦绣前程。没有哪一家公司会毫不顾虑地重用频繁跳槽的人,哪怕你的能耐再大。
2、要经常对自己进行反省、剖析,不要盲目“改行”去做CEO。在你真的很想做CEO的时候,除了要分析自己的能力、特长、个性与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外,还要考虑做CEO的风险与辛苦:首先,做CEO意味着把毕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一个企业,为了它,你不得不放弃很多爱好与欢乐,做许多你所不擅长或不愿做的事,尽管如此,仍然有可能因某些意外或你所不能控制的客观原因而倾家荡产;其次,做CEO的虽然记在自己名下的财富不少,但个人用掉的却不多,毕竟大部分还会用以发展企业。而做职业营销人,只要你善待自己的个人品牌,却几乎永远不会“破产”,风险和压力要远远小于做CEO。
第三、需要社会有关方面做出一些努力。
1、要推行一种能促进营销人员健康发展的职业规范,并要通过广泛宣传转变为营销人员的一种自觉行动,在这方面恐怕需要有关专业协会多做些工作。
2、企业之间要相互配合,对离职人员作出公正评价,并为新聘用公司提供录用参考,把不安份守已,为了蝇头小利就出卖自己频繁跳槽的“花心”份子拒之门外。
3、要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消费水平, 企业的规模、实力、及承受能力合理确定营销人力的“价格”;不要盲目哄抢,过份抬高营销人员“身价”,否则容易滋生营销人员的过份优越感而不安心工作、导致人力资源市场的恶性竞争,并最终也使“营销人”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
为了让营销人安心工作、不再“花心”,最后再次希望各方都能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和行动。
人力资源经理的四个阶层
柏明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首席顾问 胡八一
来源于: http://www.pmt.net.cn
无论是在讲公开课还是在为企业做内部培训或项目咨询,经常听到有人向我抱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CEO太不重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和工作人员了!
也许是“幸于”久居著名外企抑或是由于“个人努力”所致,我对这个抱怨却不曾有过深刻的认同。
其实,天下事理一同,个人对环境的选择与改变总是极其有限的,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却是难于度量的,正如仙人掌无法改变自己生长在干旱的荒漠中一样,但它却懂得将叶子缩小为针状,尽一切可能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以保证生命的延续。人力资源经理亦然!事实上,在现阶段国内经济市场还没有足够成熟的前提下,大部份企业家的主要精力还不可能将真正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这一工作上升到紧急而又重要的议程,或者明知人力资源现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要项,至少是要项之一,但也无法从培植人才这一漫长的工程着手,而是通过市场宣传和销售额的扩张来弥补人才不足而造成的管理困惑,即以经济效益来掩盖管理的不足。因而,也只能是把这个部门当作一个基础的服务性部门。如果我们还选择她作为自己的职业或事业,却又无缘“幸于”,则只能通过“个人努力”来化解这一抱怨。而“努力”的阶梯却是人人都可能攀登得了的。
第一阶层 服务
这是任何一个部门和任何一位员工都应该持有的心态!在一个组织中需要不断培植互为服务的意识和概念,才可能形成团队与协作精神,否则,各自为王的垒壁必将导致组织沟通效率的十分低下。就这一点而言,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成为全公司的表率,也只有立足于这一点,切实为其他部门和所有员工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才可能言及所谓“重视”。如果我们不能履行“提供高效、优质和富有诚意的”服务职能,却去片面强调自身的“高尚”或抱怨CEO不制造让自己“高尚起来”的条件,那么,这无异于春不播种夏不耕耘却咒骂秋无收成冬无衣食的懒汉。
中山XX公司一位工程部经理向我陈述他与人事部经理的关系时说:
那天我接到通知来面试,11:30左右到公司,人事部小姐说下午再来,因为快下班了。下午我在招聘室里从1:00等到3:00多,才见到那位小姐拿着一张表格来叫我填写,同时将我的有关证件送给人事部经理验查。半个小时后她将证件还给我,说是没有问题,不过总经理正在会见客人,要我等一等。一直等到快5:00了,我趁那位小姐进来招聘室的时机问她总经理是否已经回来,她说已经同客人出去了,这么晚了,要不明天再来。
后来当工程部需要招聘的时候,我总是亲自去人才市场,当场决定录用与否,然后要他们直接来公司报到。我知道这样做仿佛不对,但事实上人事部面试时审问般的态度和入职时马拉松式的手续也的确令人怯步,曾经有几位我看好的应聘者就是因为这样才不来上班的。现在人事部对我很有意见,说是总经理不懂程序而给我特权,应该由人事部统一招聘……
事后我对那位人事经理说:统一招聘并没有错,问题是你必须制定招聘程序和表现出你具有统一招聘的能力,如果连这样的服务都未做好或做不好,则需要检讨的更多的是人力资源部和作为这个部门的最高管理者。
人力资源经理面对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
u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行政与后勤服务,如食宿安排、证件办理、安全保障、医疗卫生、文体娱乐、通讯转达、员工互助等等。
u认真履行各项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如员工档案管理、出勤记录、人事调动手续、保险业务办理、薪资计算等等。
u切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础工作,如联系人才供应商、筹办招聘事宜、安排面试、办理入职手续、登记人员分配、提供培训设备设施等等。
………
所以,人力资源部经理如果不能好好地为自己定位,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只是对其他部门发号施令的,而不去踏实地履行这些职责或认为不屑从事这些工作,那将是非常好高骛远的想法。
第二阶层 协调
因为我们为其他部门和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令到其可以专心于他的具体业务,因而也就体现了我们存在的起码价值。但我们的价值当然远远不止于此,而应进入另一个较高的层面——协调。
在我的咨询业务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因为组织架构的调整,原营销部分为销售部和市场部,原营销部长担任销售部长,市场部长另聘。已经明确了两个部门的职责范围,人事任命书亦下,但一个多月来,两位部长并未进行任何的工作移交。我就问人力资源部经理为什么不主动去找他们并询问未能及时进行工作移交的原因,并且帮助双方克服客观存在的困难。这位人事经理疑惑道:这难道是我的工作么?我说,你的《职务说明书》上不是有一条“协调各部门工作关系”吗?就算没有明写,如果你这么做了,不也赢得了两个部门的特别尊重么?又有谁会认为不该是你做的呢?相反,如果你对此类事情向来持抱“事不关已”的想法,那么,人力资源经理也就会被自总经理到一般员工“高高挂起”的。
人力资源经理面对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
u规划各部门的组织架构、岗位架构和职能架构,通过制定《部门职责明细表》、《职务说明书》和《职务权限表》等来规避可能出现的因职责不明或授权不当而导致的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的磨擦和内耗。
u建立并疏通良好的组织沟通渠道,以协调组织与成员之间、劳资双方之间的关系。如员工职业规划、自我申告(诉)制度、总经理信箱、全员参与改善活动等等。
u尽可能多地参与其他系统或部门的会议与活动,使自己进入公司业务的角色,并籍此加强自身对其他部门的正面影响。如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全员营销活动、全面降低成本活动、小团队改善活动、生产协调会议、员工福利管理委员会、营销策略“头脑风暴会”等等。
………
因而,人力资源经理应该积极主动融入整个组织的管理体系中,即使在没有明确授权或尽量不需要运用权力的情形下,多给其他部门以正面影响,从而提升自身在组织中的价值和地位。
第三阶层 控制
客观上,人力资源部与财务部等职能部门一样在企业组织中是一个“行政机构”,行政机构鲜明的特征就是服务职能与管理职能同存一体。在体现服务心态方面,我们应该遵循“第一阶层”的原则,而管理却永远是以“权力”作为后盾的,尤其是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采用“控制”这一手段时。当然,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经理除必须具备客观、公正的心态以外,另一必要条件就是他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很难想象,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强的人力资源经理能够很好地控制企业中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
有一次,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对我说他们的老总在给新进员工定工资时总是十分随意的,同一层次职位不同的人员工资往往相差3~5倍,以致令我很不好操作。我问他总经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因为我们老总心目中没有一个明确的薪酬等级和薪资金额的界限。我说,我们可不可以为他提供这样一个等级和界限呢?怎么提供?我说,如果你能设计一套科学的薪酬体系并得到他认可的话,也许他就不会那么随意了吧?
人力资源经理面对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
u生产部为什么需要那么多员工?——控制?有没有企业年度产量目标下的人员编制计划?
u销售部为什么那么高的人力成本?——控制?有没有制定各部门人力成本的考核指标?
u为什么做多做好不如做少错少?——控制?有没有建立绩效评估和与之相应的激励措施?
……
故此,人力资源经理应该运用较强的专业技术不断制定并监督执行完整的、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制度,以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朝着有利于组织目标的方向前进。同时运用控制手段和奖罚并存的激励机制来扩大自身在全体员工中的“权力影响”。
第四阶层 咨询
人力资源经理在组织中的“最高地位和最大影响”同时又能赢得CEO和员工尊重的莫过于能够扮演培训师或咨询师的角色。当我们能够引导个人或组织如何达成更高的绩效时,运用的往往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更多的是智慧!而我们能够成为总经理的“左膀右臂”和员工信赖的“精神”时,原来所抱怨的“权力”、“地位”和“重要程度”也许不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了。
顺德XX电器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有这样一段故事:
根据市场急速扩展的需要,总经理指示两个月后的产销量要增加到现在的两倍,于是人力资源总监主动会同制造部与工业工程部经理通过对厂房、设备、仓库和运输等生产资源进行整合并核算得出:三个制造部的总人数必须由1200人增加到2000人。这时,如果这位人力资源总监仅仅只是对招聘800名新员工负责,那么他在实施“控制”手段上已经是很不错了,因为他对为什么是800人而不是700或900人进行了相当认真的分析。但总经理对一下子招收这么多新进员工会不会影响整个出货计划和质量要求表示担忧,他问这位人力资源总监该怎么办。他说已经同三个制造部和工业工程部经理商量好了,做以下人事调整:
制造一部 制造二部 制造三部
现有熟手员工 580人 350人 270人
拟增加新手员工 450人 200人 150人
新手与熟手员工比 78% 57% 56%
调整策略 接受二、三部调入的熟手55名 调出熟手30名到制造一部 调出熟手25名到制造一部
调整后的熟手员工 635人 320人 245人
拟增加新手员工 395人 230人 175人
熟手与新手比 62% 72% 71%
这样就可以确保占总人数52%的制造一部不会因为新手太多(拟78%)而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制造一部的稳定能够为完成总经理下达的目标提供更大的保障。当然,他还费了相当多的口舌来说服制造二部和制造三部的经理,因为他们是在增加本部门承担更大风险(新手增多而带来的产量跟不上与质量不稳定)的前提下来减少公司风险的。
人力资源经理面对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
u从各种渠道吸收新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主动将之与总经理等人交流,并为其他管理人员提供培训。
u当总经理需要调整业务的时候,积极向他提交现有人力资源分析报告,并制定人员增加或削减的人力成本预算与实施计划。
u当某位主管面对难缠的上司或麻烦的下属时,能够给他以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或督导下属技巧方面的辅导,从而缔造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
………
至此,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与个人的人格、智慧相结合,完美地进入公司高层次高质量的管理,既将工作演绎得更富有意义,同时也体现了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部在组织中的价值和地位。
将一复杂的问题细化,并制定逐步实现的目标,世事不过如此!
如果每位人力资源经理能够首先检讨一下自己的专业素养是否足以达到赢得别人的认同,然后调整心态,去除一点浮躁,运用人格和智慧,将专业素养发挥出来,那么,从适应组织环境开始,逐个阶层逐个阶层地向上攀登,我相信,不但能够得到CEO的重视,还能改变于已不利的环境。
责编: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