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人力是“成本”还是“资本”?

撰文/徐兑森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 HR与财务在认知上是有差距的。财务部门认为,人力是一笔成本费用,谓之曰人力成本或人工成本;HR部门却认为,人力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谓之曰人力资本。
人力究竟是“成本”还是“资本”?这个问题看来值得认真探讨一下。
问题点一:人力是多好还是少好?
如果说人力是成本,则意味着越少越好;如果说人力是资本,则意味着多多益善。
现实中,绝大部分管理者普遍徘徊于成本认识和资本认识之间,结果常常造成行为方式上的不一致:考虑工资福利时说人力是成本,考虑拓展业务时说人力是资本;炒人之时思考的是成本,用人之时思考的是资本。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是多好还是少好,在多数管理者心里,其实还真不好说。
问题点二:人力是小好还是大好?
认为人力是成本时,意味着费用和开销。在一个十分现实的商业社会里,有谁愿意自动自发地掏出身上的荷包,这时候自然是越小越好。
认为人力是资本时,意味着价值和财富。众所周知,土地、厂房、机器、现金都是资本,资本是有价值的好东西,这年头没有谁不喜欢。既然人力是资本,就应该是企业的一笔财富,理所当然是越大越好。
问题点三:同一个人对同一家企业来说,永远就是“成本”或“资本”吗?
第一类人说:我偏向于认为人力是成本。第二类人说:我偏向于认为人力是资本。
就算个人立场和价值观基本一致,那么同一个人对同一家企业来说,就永远是“成本”或“资本”吗?
笔者以为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具体分析。
社会上某些大企业中存在着“元老”现象。这一类人在创业初期南征北战,跟随CEO一起打拼江山,可谓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是企业的宝贵资本。企业做大做强之后,问题就来了,元老能够永葆本色自然另当别论(例如,听说李嘉诚企业中的元老就很不错),但更多企业的元老们整天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思想及行为方式跟不上时代和市场变化的步伐,他们的存在对企业的发展是一种现实的障碍。从这层意义上分析,他们是企业的成本,以致有的专家和学者振臂高呼:没有他们就没有企业的今天,继续使用他们就没有企业的明天!
再说社会中,有某些人职业能力够强,初进企业时心态够好,绩效优异,开创了一番局面,分明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稀缺资本。然而在企业中打拼几年后,有的人慢慢发生了蜕变,尽管职业能力依然超脱,但可能因为财迷心窍的关系,心态却变得极差,不但没有创造生产力,甚至还利用其职权和能力,制造强大的破坏力。这时候,他们分明就是企业的成本。
问题点四:认同人力是“资本”时,就一定是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吗?
上面问题点一、二中分析,认为人力是“资本”时,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这是相对而言的。
首先谈“多”的问题。从整个社会层面上讲,人力资源实际上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人群的集合。由于受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影响,有时人多好,有时反而是人少好。时下潮汕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缺工,能够多招到一些生产工人,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对企业主来说,都是一种“利多”。而西方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在经济萧条时期,特别是经济危机时期,无论对企业主还是对政府来说,人多却都是一种“利空”。
其次谈“大”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人力资源总量是一定的,一家垄断型大企业人力资源拥有量的大,意味着同行业其他企业人力资源拥有量的小,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人力资本与土地、厂房、现金资本相比,具有诸多相似性,例如浪费和闲置现象。斥巨资建了一幢大楼却一直闲着不用,是固定资产的浪费;存了一大笔现金在银行,既要交纳利息税,收益又跟不上通胀的速度,是现金资产的浪费;花大笔费用引进先进生产线,却迟迟使用不上,是机器设备的浪费。同样的道理,高薪请了一大班能人闲着不用,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浪费。文化大革命时,让科学家不搞科学,让技师不搞技术,也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浪费。
不少企业在主观上有对人力资本“多”和“大”的诉求,但有时并不太切合实际。因为不同的企业,其发展阶段不同,对人力资本的实际需求是不同的。
我们知道,很多情况下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小是用薪酬来衡量的,每个人都有其价值的心里底线。举例来说,听说“超女”李宇春现时的出场费是65万元/场,低于这个价位她不会来,这就是她心中所谓的“价值”或“价格”。HR专业人士都知道,薪酬的下限是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上限是企业的支付能力。一家草创阶段的小企业资源有限,通常请不来超强素质的能人,纵然来了可能也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浪费,这时候选人的标准放低一点,可能是一种更为务实的选择。
所以说,人力资本(价值)并不是越大越好,人力资本(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
问题点五:选人时如何在“成本”与“资本”两种意识的碰撞中做出诀择?
人力是“成本”还是“资本”,可谓各有各的理。但在招聘过程中难题就出现了:薪酬是越低越好,水平是越高越好。一种认识基于成本概念,一种认识却基于资本概念,两种认识是有矛盾的。社会上能力够强而薪酬够低的人才有没有?可能有,但最为经常的状况是可遇不可求。如果普天之下的CEO们都将“能力够强薪酬够低”作为择人的准则,最头大的莫过于企业的HR了。真的到了那么一天,笔者可能也要考虑去转行!
那么,如何在候选人中间做出正确的取舍呢?
最直接的一种方法是使用“性价比”的概念。
我们知道,市场中的各类商品都标有价格,至于性能及内在品质,有的有标明有的无标明,但纵然无标明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在琳琅满目的同类商品中作出取舍,经常考虑的是性价比。
人力是商品吗?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劳动力、土地、股票、专利等都可以说是商品。既然人力是商品,我们自然可以使用“性价比”的概念。
考虑性价比是基于务实的观点,所以不能求全责备。比方说,您买了一辆经济适用型的小汽车之后,总不能抱怨该车没品位吧!所以您基于性价比招来的一个人,总不能叹息其能力不强劲吧!要求能力够强,当初何不考虑选择薪酬要求高出许多的候选人呢?市场经济有时就是这样,一分钱一分货。
听过彭玉冰博士关于《企业再造》的一节课,当初科龙所选的高端人才都是行业最顶尖的高手之一,他们为何没有招不到的人,原因主要就在于科龙敢于出钱。一般的企业有那么多钱吗?没有!上面都说了,不同企业支付能力不同。在薪酬水准和能力水平无法两头兼顾的情况下,就退而求其次进行取舍吧。(完)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