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农民工到城市

农民工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社会群体,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小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级特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怀着悲壮的、茫然的、无畏的心匆匆吻别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故乡热土,闯进了一个未知的世界——城市。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必须为了微薄的收入每天加班加点,忍受“资本家”们的剥削;他们经常会居无定所,徘徊与城市的边缘;他们的生、老、病、死,很少有人问津;他们成了城市的弱势群体。看着社会报道中一条条让人辛酸的农民工事件,不禁让人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宁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来到一个“寒冷”的世界?他们心中的那把“称”是什么,又是怎样指引他们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一、成本收益理论对农民工作出到城市谋生决策的启示
成本收益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经济活动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收益最大、成本最低。将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这一方法早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中就开始运用。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成本收益理论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用以对宏观的社会政策变迁过程进行经济学上的诠释。成本收益分析得以架构的理论基石是:理性的“经济人”对利益的追求和对影响利益的主要因素——成本的关注,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思维、行为及态度,从而演绎出宏观层面的变化和结果。(易凌,何跃国,2005年,《国家助学贷款如何走出困境—一种成本收益分析的 视角》,《教育管理研究》第6期)从该理论出发,我们知道农民工进城的过程是,农民工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土地“的逐渐减少以及难以维持生计的收入,促使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生活,对自己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能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寻求利益最大化以及成本最小化的合理的决策的过程。
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农民工在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包括的成本有:在迁移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成本、流动和寻找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的机会成本以及原有社会联系和社会资本的丧失的心理成本。由于我国的劳动市场尚不完善,加之具体的制度和管理体制的限制,增加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生存、交通成本、风险发生的成本。与巨大的成本形成对比的是单薄的收益,主要包括比农村劳动更高的工资收入、个人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后代子孙的发展。
(一)成本
1.直接成本
把农民工从离开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来考虑:第一个阶段是农民工在到达城市前所发生的费用。在这个阶段中农民工需要为自己将要到的城市的工作所要求的各种证明文件(如计划生育证明、外出务工证明、技术专长证明等供所到城市管理部门和企业查验)而支付一定的费用、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城市生活准备一定的生活费用、为自己的出行准备好车船费等。第二阶段是农民工到城市后在就业以及生存中所发生的费用。这个时候他们要支付的包括为自己的就业
而支付求职费用以及为了使自己能生存下去而必须支付的房租、水电、饮食、卫生等与自己生活有关的费用,同时为了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所需的费用。另外,农民工的职业一般都不是很稳定,工作流动性大,导致交通费用增加。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获得其他资源而损失别的资源的代价。按照机会成本的定义,农民工的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异地就业而放弃的在原就业地能够获得的收入。(李德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农民工如果不离开家乡,有可能获得从事农业或非农业的收入,特别是在我国“三农”政策的普及下,农民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由国家给予的优惠、福利,如农业税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的减免。另一个就是农民工直接成本的利息收入,其份额虽小,但是如果像碰上我国目前日益增加的银行存款利率以及火爆的资本市场,其价值也是相当可观的。
3.心理成本
一方面,由于体制的限制,大量农民工都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城,难以溶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并得到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加之社会习俗和传统排外观念,他们经常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在外以及工作的艰辛,使他们减少了空暇以及与亲人朋友的团聚和感情交流,心理上忍受着孤寂。心理负担的增加容易导致由于心理不平衡而诱发的犯罪,最终以高昂的社会成本形式表现出来。
4.风险发生的成本
一是农民工在异乡时即缺少土地和亲友的基本保障,又得不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在这种状态下,失业风险增大,一旦失业,他们就得不到任何的资助,再就业难度大。二是伤病风险增大。他们一般生活条件比较差,多是从事脏、重、苦、险、累活等,身体受到伤害的机会较大,同时工伤、车祸等事故发生概率大,但对于他们伤病又缺少必要的保障。这样要是他们万一发生伤病,其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大。三是劳动过程风险增大,劳动条件差、工时长、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工伤事故频繁等都加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
(二)收益
1.经济收入的增加
据调查,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普遍比在家务农收入高出很多,外出务工是其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农民工在城里工作生活,除了维持日常开支外,其余的基本上寄(带)钱回家乡,成为留守孩子、老人的基本生活来源。调查数据表明,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了被调查的农民工总数的33.66%,只有一成的农民工的月收入超过了1500元。(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 经济收入的增加也是促使农民工进城的直接原因,也是他们在衡量自己的得失时主要的标准和指标。
2.自身素质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是来到城市后农民工可以接触到的东西更富多样性,更加复杂,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增加了自己的社会资本。二是由于自己能够长期生活在城市并得到一定的收入,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三是在城市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只要自己能够把握住,都能为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四是长期的城市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品位得到提高,从而更加注意生活的健康。
3.后代子孙的发展
农民工靠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取得了一定的收入后,就会将自己的子女接到自己身边,并为孩子提供比较好的教育,提高子女的人力资本。教育使得农民工的子女有比他们的父辈更高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这也成为了他们改变自己在城市中的地位和声望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农民工在衡量自己的成本和收益时是理性的,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家人朋友的介绍,对自己的选择进行权衡,当自己认为进城后所能得到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他们就会选择离开土地。当然绝对的从成本和收益来看待农民工的决策是不完全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应结合宏观环境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来综合考虑,避免片面看待问题所付出的代价。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6-10/26/content_7280846.htm。
2006年06月27日,中国证券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6/27/content_4753632.htm。
李德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http://www.tianyabook.com/jingji/0828008.htm。
易凌,何跃国,2005年,《国家助学贷款如何走出困境—一种成本收益分析的
视角》,《教育管理研究》第6期
中国选举与治理,《对农民工进城的思考》,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0981。
曾湘泉,2005,《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复旦大学出
版社。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