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往往被隐在心底,而这些事件往往会给当事人或相关人员带来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上的改变,比如心跳加快、出汗或寒颤、疲乏;麻木、焦虑、内疚、愤怒、抑郁;出现记忆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难;表现出工作效率下降、沉默寡言或者与人争执、饮酒吸烟药物依赖、对人不信任……
撰稿:中智德慧EAP
地震!7.8级!汶川!映秀!北川!
一场天灾,让这些原本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陌生的地名这几日时刻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地震,海啸,SARS,面对天灾人祸的危机,我们的家园满目疮夷,我们的心灵深受创击。危机过后,危机的亲历者,救护者,家人同事都可能面临严重的心理创伤和危机。如不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通过对国外重大灾难性事件后的危机干预实践的研究表明,危机发生过后,如果当事人与相关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避免心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无遗憾的说,大多数人并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救助,他们的做法往往是 “让时间来治疗一切”。大量的实践表明,当危机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如果能有专业的人员为其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安慰,往往会使很多人快速的走出阴影,这显然对个人的身心是相当重要的。对于没有接受过正规心理培训过的人来说,往往不知道哪些是创伤事件的反应,不知道该如何向危机事件的经历者提供帮助,或者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样就使得很多人在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后默认为“事情已经过去了”。
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被隐在心底,而这些事件往往会给当事人或相关人员带来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上的改变,比如心跳加快、出汗或寒颤、疲乏;麻木、焦虑、内疚、愤怒、抑郁;出现记忆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难;表现出工作效率下降、沉默寡言或者与人争执、饮酒吸烟药物依赖、对人不信任……
如何能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让当事人或相关人员迅速的从危机事件中摆脱出来呢?
怎样为当事人或相关人员找到一个好的出口,使他们的恐惧、无奈、痛苦、自责全部发泄出来,
从而恢复健康呢?
危机干预的解决方案
首先——确认目标
面对危机,我们需要在第一时间确认目标:通过专业评估,帮助企业诊断出危机情况,危机的影响范围,确认谁需要援助,谁不需要。一般有三类人群需要关注:直接影响者(即生还者)、第一反应人(同事、或者事件处理人员,正如地震后对参加现场救援、医护人员进行的危机干预),以及家人和同事。通常来说大多数暴露于创伤的人员不需要心理干预,但仍要对他们的需求进行关注。
其次——合适的方式
通过评估出员工的不同状态、受伤的不同程度而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主要体现在应该用哪些方式和手段来分别帮助哪部分员工,有的可以采取集体晤谈;有的人就要进行详细咨询,而且针对不同的员工是否要跟踪评估或者只要进行信息教育等方式。
第三——掌握时间
对干预时间的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要进行主动干预。事实上,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并不是立即进行干预就能发生效果,有时候等事件过去一段时间再干预可能更加有效。但是无论是否立即采取了主动干预行动,“第一时间的心理援助”这一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让每个相关人员意识到心理援助的存在,并且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帮助,这会让相关人员感觉到自己获得了“帮助性的干预”(即使他/她并没有使用)。
危机事件发生后它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当事人。当事人或者相关人不只是个体存在,他们存在社会中,更多的是服务于企业中,他们的情绪和心态也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员工整天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他的工作能力就要下降,从而导致企业的业绩也会下降。如果能在当事人或相关人处在危机事件中,给予他们及时的救助,让员工及时从危机中走出来,恢复自己的生活,全力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企业生产率也自然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