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外企在中国招聘遇到的怪现象

在中国招募人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对于德国的中型企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虽然这些企业在德国利润丰厚、地位稳固,但是她们作为雇主却很难在中国获得认可─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米歇尔•维尔克非常惊讶:因为他花尽心思用中文草拟的招聘广告“北京一家德国公司诚聘经理助理”仅招来了四名应聘者。如果我们知道,中国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大学生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发愁,那么个结果真可以说是沧海一粟。

然而让维尔克疑惑的还不止这些:当他听到四个中国年轻人中有两个人说“对这么小的企业我不感兴趣”时,甚至有些恼火。第三名应聘者被证明并不是这个职位的合适人选;而第四名应聘者则信心满满地要求每个月4500欧元的起薪─毕竟,据说他在德国留过学,会说德语,并且了解德国的风土人情。

“非大牌公司”在中国处境困难

维尔克并不是惟一一个在中国有过类似经历的德国商人。一家来自德国的木材加工企业几个月以来一直在寻找采购主管─但是毫无结果。虽然这家公司在其领域内堪称世界市场的领头军,雇员薪资高于平均水平,另外还有很多诱人的额外机会,但是中国人对她却似乎并不“感冒”。

对于欧洲人来说几乎是无法理解的原因,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顺理成章的。这家德国企业的“瑕疵”在于:一方面,公司所在地远离受应聘者欢迎的人口密集区;另一方面,这家公司的名字并不像那些在DAX 30中上市的企业那么为人所熟知。来自coni + partner公司的马丁•钱恩为这种现象做出了简单的解释:“中国人通常非常重视形象,注重声望。例如,他们看重名车和名表,并且希望自己能在世界知名的大牌企业工作。”这位招聘专家接着说:“毕竟,这不仅能够提高应聘者在家族和朋友圈子中的声望,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美化他们的简历。”

在“小公司”能够更快地成就事业

钱恩是有感而发的:他在一家瑞士的人才咨询公司担任亚洲区主管已经有三年了。在这三年之中,每一次承担新任务他都需要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劈腿”。一方面,德国的中型企业─通常是本领域中的排头企业─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还需要在中国市场上展开广告攻势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另一方面,具备优秀素质的中国年轻人由于认识有限,又往往会错失成就事业的良机。

很多中国人不知道的是:中型企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不仅是她们培养了大部分的年轻人,而且也是她们交纳了大部分的税款。在中型企业中,不乏所谓的“隐藏的冠军”:这些企业仅致力于一个极小的领域,但是却凭借自己的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领头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窗框以及车库门生产商Schüco、电脑专业企业Parsytec,以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Hella。虽然这些企业在德国也并非家喻户晓,但是她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却是受全世界认可的专家。

她们如今来到中国,为中国的年轻人所提供的除了优秀的培训条件还有理想的工作条件。除此之外,正如coni + partner的马丁•钱恩所说:“通常在‘小’公司里成就事业的机会要远远比在跨国企业中大。”不言而喻:中型企业更加灵活,他们对优秀员工的提拔速度更快,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型企业通常采用家庭式的管理风格。也许某个德国CEO有时候看起来是有点粗暴,但是在周末举行的公司集体郊游中,一切都会被抛之脑后。另外,这样的公司通常每年都会给员工加薪,她们关心员工的培训,并且经常会用“小奖励”和其他的额外好处来犒劳她们的员工。

在中国,成就事业的理想条件并非不存在─人们只是需要慧眼识金。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