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彻底无语了,”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就日前惠普(HP)任命李艾克(Leo Apotheker)担任首席执行官(CEO)一事如是评论。然而后来的事实却证明,这位甲骨文(Oracle)的掌门人压根儿就没有“无语”。相反,他大发议论,还给多家报纸发了电子邮件,对惠普挑选“一个因工作业绩一塌糊涂而刚被SAP开掉的家伙”提出异议。他还补充说,“惠普董事会应该为此集体请辞”。
两天后,当各方开始抨击这项任命时,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也打破沉默,发表了自己的高论。他说,惠普董事会“是在犯罪”。“这个决定彻底惹恼了众多CEO。他们心中竟然没有考虑过其他任何人选。他们把领导力培养丢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些董事究竟是干什么吃的?”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现在商界领袖自认为看到其他商界领袖不能胜任工作的行为时,可以主动站出来予以抨击?是否那种“装看不见”、“各扫门前雪”的无聊风气已经“作古”了?果真如此的话,那就谢天谢地了。
25年前我刚当记者时,英国还有那么几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商界大佬以直言不讳为快。但待到温斯托克勋爵(Lord Weinstock)和约翰•哈维-钟斯爵士(Sir John Harvey-Jones)一离世,“口无遮拦”的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了。当代的CEO们似乎不表达任何看法,特别是不表达负面看法。即使真到了憋不住的时候,也早有律师和公关顾问劝戒他们隐忍不发。
我在采访商界领袖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在谈论其它公司时说的话往往鲜有新闻价值,而且事后还会惊慌失措地打来电话,恳请我把他们本来就不痛不痒的评论从谈话录音中删掉。每个人都极其害怕引火烧身。CEO们犹如一起生活在一幢玻璃房子里,彼此之间连石子都不敢扔。
那么,上述各方对惠普的抨击是否标志着风向的根本转变呢?恐怕并非如此:埃里森这个人做事向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况且不管怎么说,他与SAP还有一段由来已久的纠葛。韦尔奇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评头论足,因为他已经退休,无需再与惠普董事会打交道。他现在是一位评论家,心里很清楚不愠不火的批评会让他写的书卖不动、让他的讲座没人乐意听。
我禁不住希望会有其他人前赴后继地跟进,因为这样“尖酸刻薄的批驳”有两大重要功效。其一纯属嬉笑逗乐;人人都爱看打得不亦乐乎的群架。比方说在英国《金融时报》的网站上,“甲骨文对惠普挑选的主管愤愤不平”这样的新闻,肯定要比“欧洲之星(Eurostar)签下价值6亿欧元的机车订单”更具点击率——即便后者可以说更为重要。
可是更深刻的意义在于:由这些“老资格”来发表尖锐意见是件好事,因为此举可以让讨论更加有的放矢。网络上充斥着一无所知者的八卦恬噪之言。大家都可以在网络上相互攻毁对方;这倒是全世界人民挺不赖的消遣方式。各位领袖早就习惯了普通网民的谩骂与攻讦,那么,面对对他们所说言论知根知底的人发出的刁钻诘问,他们还能做到气定神闲吗?
我不知道埃里森评价李艾克是否在理,但韦尔奇关于惠普此次更换掌门人欠妥的言论却是一语中的、大有必要。
惠普目前有15万员工——所以,他们中没人有能耐胜任CEO这个职位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众所周知,内部候选人往往比外来者更有可能“当选”,董事会应把注意力放在内部人身上。我本人也是某公司的董事,听了韦尔奇的忠告,确实让我很为现状担忧。
至少,惠普的这场口水仗表明,高管中敢于“直言犯忌”的人比市场期望的要少。即便CEO们感到现在不得不保持缄默(因为保持缄默有时候有助于他们保住自己的饭碗),他们也可以对退休之后畅所欲言心向往之。在我看来,相比更为常见的退休后出路(加入政府专责小组,比以前更守口如瓶),作公司“惹事佬”的工作更有意义。
突然间,我脑海中想到了一位理想人选:雅虎(Yahoo)的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在YouTube上有一段她唠唠叨叨介绍自己企业的视频,浏览者只有廖廖300人。但在上面还有一段“雅虎CEO卡罗尔•巴茨对迈克•阿灵顿(Mike Arrington)说‘滚蛋’”的视频,浏览者已超过209506人。如果她真得因为受欢迎度不高、难以执掌公司而被雅虎扫地出门,她倒是公司“惹事佬”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