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从《中国好声音》选秀看企业人才招聘和培养

关于选秀节目,最近大家热议的肯定是《中国好声音》了,昨晚是《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导师终极考核阶段,看了之后,感触颇多,选秀过程对企业招聘和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启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点可以和大家分享。

一、对企业招聘工作的启示:

1、职业规划和成就动机

盲选阶段,导师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的梦想是什么?”“你为什么来中国好声音的舞台?”“谈谈你自己”,通过这些问题,导师能了解学员的理想和目标,对音乐是否热爱,以及看学员的经历,从而判断他是否值得花力气去培养。其实这些问题作为做招聘的HR也极有参考意义,第一个问题其实就是看应聘者的未来职业方向,判断与企业未来提供的平台是否匹配。第二个问题是了解他的求职动机是否强烈。第三个问题是了解他的经验。

2、学习能力和发展空间。

在终极考核阶段,进入淘汰赛的选手水平高手如云,相差无几。导师选择学员时就非常纠结,特别是选择困难户张惠妹和那英,因为这两位导师非常感性,对一个学员的评价渗入非常多的个人感情部分,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总是泪流满面,非常痛苦。

但这一点哈林做的非常好,第一他对选择学员的标准非常明确,第二他本人也是极有特点的。哈林在选人多次说:“我要求的是进步,“考虑的因素是学员对于音乐状况的调整,声音的多元化,对音乐态度的投入。”“不是选哪个不好,是谁还能更好。”所以他每次选择的时候虽也有犹豫,但我觉得那更是在考虑落选学员的感受,其实他心里的是非常清晰该选谁。

那英战队的阚立文是一个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学员,在盲选阶段,只见他架好话筒,慢慢闭上双眼,在电子琴上抚出一个个音符,声音时而沙哑宁静,时而高亢汹涌。被誉为最有故事的男歌手。极富有磁性和男性魅力的声音,第一次让人惊艳。可惜他每一次都是给同样的感觉,在同一个高度徘徊。最终遗憾出局。而象有些学员比如李琦,每一轮出来总有新感觉,不断地在调整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发展培养潜力巨大。

我们有时在招聘的时候也会碰到这种情况,几位候选人现在能力已经符合岗位的任职要求,而且各具特点,如何选择也令人头痛。这时我们就得考虑,这位候选人是否适合本企业的特点?他是否还有潜力能往更高的职业培养?这样纠结就会少很多。

3、甑选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选手PK时基本上是“一歌定终生”,导师就是通过学员这一首歌来判断谁晋级谁淘汰。也就是相当于是我们招聘时的工具。但这款工具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即学员选不同的歌,表现力是不一样的,从而有不一样的结局。台湾选手叶玮庭在盲选阶段活力四射、霸气侧漏,给人印象相当深刻,当我看到她和说唱改编高手李秋泽分在一组PK改编的《最炫民族风》的时候,我当时想叶玮庭肯定要被淘汰了。果然她也遗憾出局,其实非常不公平,因为这首歌不能表达她的特点,如果选的是《有胆你就来》,那李秋泽就肯定出局了。也就是说淘汰赛用这种方法来选择学员,其效度还是有一定问题的。

目前招聘工具非常多,有些是国外引进的,还所以我们招聘时一定要结合国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最好不要依赖一种招聘工具,能多种方法测评候选人。

4、面试官的个人偏好

作为导师,其实就是企业中的面试官,好声音还增加了一位梦想导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配置,两个就是一个面试小组,梦想导师相当于企业中的业务专家或直线经理角色。上一届的那英的梦想导师汪峰就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对学员的点评非常到位,对那英的选择起到了很好的参谋作用,最终冠军梁博也是出自于那英这组,他应该功不可没的。

在企业中有时往往人力资源一初试,业务部门领导一复试,觉得差不多就录用了,其实这样偏差还是比较大的。至少在最后一轮能够是能组成一个面试小组进行面试,以提高面试的有效性。

二、对企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1、能力和业绩很重要:

在盲选阶段,只能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导师不知道学员的个人资料,选择转身靠的是学员的声音,而声音正是学员唱功的体现;而在企业中,体现你能力的并能让人看到的,就是你的业绩。所以你在企业中想脱颖而出,你除了必须有你的过人之处,并要在恰当时候通过表现出来,才能有机会从茫茫人海中冒出来,有机会走向更大的舞台。

而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就要建立这样的平台来发现人才,赛马而不相马,通过竞争让人才脱颖而出,比如目前企业中常用的年度绩效考核、干部述职、技能竞赛、员工提案等机制都是发现绩优者或有潜力人才的好方法。

2、系统教育和野蛮培养:

好声音选手分两类,一类是科班出身,通过系统教育培训,另一类是草根出身,俗称野路子歌手。当然野路子不乏高手,导师张惠妹就是这样成长起来。但从学员的PK中明显可以看出,不少草根出身的学员都有非常好的声音天赋,但姚贝娜、金润吉等专业歌手明显比其它学员高出一截。因为专业选手大多出自音乐专业,经过系统训练和教育,一路上有专业老师指导,基础非常好,当然有优势。但有些野路子的学生通过这一阶段导师的调教后,每次出来都让人刮目相看,进步喜人。

反观我们企业人才培养,现在很多企业把大学生招来后往车间或业务部门一扔,任其自由成长,一两年后,剩多少是多少,看有业绩冒出来的再予以提拔,美名其曰是在检验他的适应能力,其实这就是野蛮培养。而成熟的公司会根据学生特点和他的未来职业规划,通过公司的系统课程体系,选择优秀导师,因材施教,培养符合公司文化战略需要的系统人才。

4、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

好声音第二季有一点很明显,会编曲的学员很占有优势,更能获得老师的青睐。比如给那英写过《你的微笑》的侯磊,一直受那英喜爱,终极比赛时表现虽不如赵晗,但那姐最终还是选择侯磊;而《痒》的编曲孟楠PK时表现不如桂雨濛,终极考核唱的不如进步巨大的田丹,但导师汪峰却是非常执着的再一次选择孟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有很强的编曲能力,让导师认为他们今后有更大的潜力。

而在企业当中,歌唱的好不好就象是员工的实践操作是否过硬,会不会编曲好比是员工有没有理论基础。特别是一线操作员工,除了要求他们操作熟练技能过硬外,相关理论知识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培养出能文能武的多能工。

5、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

每次看到导师在选人时那纠结的神情,我不由得想起我们企业CEO在想提拔人才或新业务扩展时需要人才时那纠结的神情。这完全是不一样的纠结,导师纠结的是都这么优秀,我选哪一个好呢?而企业CEO纠结的是,公司里就这么几颗人才,我选谁好呢,算了,只能矮个子里挑个高的吧,或者说去外面挖一个吧。

所以企业要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有计划的提前储备人才,建立内部人才梯队,并建立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当CEO在选人能达到好声音导师的纠结时,这家企业离卓越也不远了。

6、人品在选拔中的份量

去年好声音的徐海星,歌虽唱的非常好,但最终因自己的不雅照事件而止步在四强,令导师刘欢非常惋惜。今年的刘雅婷在盲选后网上也曝出其不雅照,估计她在下一阶段媒体评分时也可能会碰到同样的问题。在企业选拔中也有同样的标准,能力很重要,但人品更是考量的依据。

7PK氛围的营造对人才快速成长的帮助

每一届的学员,通过这一个赛季的锻炼,很多选手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几个月的成长,超过他们几年的努力,这就是竞争的带来的效果。通过高强度的训练,高压力的淘汰PK,每个人的潜力得到了最好的发挥,而这么多不同特点选手同台竞技,又给了每一位选手更多的灵感和启发。同样高水平的导师和嘉宾的点评,直指他们的软肋,让他们看到了改进的方向。

校园招聘是企业人才储备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每年的校园招聘,都会有一批大学生进来,如何让他们快速成长都是企业头疼的问题,但好声音的同台PK,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发,大学生培养,在入职集训阶段,车间实习阶段,以及后面的成长阶段,都可以建立这样的有效竞争机制,推行内部导师制,不断激励他们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综合能力,快速成长,成为企业发展骨干。

由于规则限制,好声音最终只有一个冠军,很多优秀选手泪洒舞台,黯然离去,令人扼腕不已;但幸运的是企业人才培训和任用就没有这么残酷,企业扩张和新业务发展会需要大量人才,存在大量的机会,而企业内部科学的选拔机制又不会让人才只有一次机会,只要人才自己准备好了,依然有机会成为“企业好人才”。《中国好声音》已经被打造为国内的一档优秀节目,那我们每个企业在内部是不是也可以打造出一个“企业好人才”优秀平台呢?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