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是理想的领导,老子有一段精彩而简洁的论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庄子·应帝王》中有一段老子与弟子阳子居关于什么是“明王”(也就是最理想的领导)的对话:
阳子居问老子:“假设现在有这样一个人,办事迅疾敏捷、强干果决,对于事物洞察准确、了解透彻,学道又专心勤奋、从不厌怠,像这样的人,可以和理想的领导相比了吧?”
老子回答说:“这样的人,在圣人看来,只不过就像聪明的小吏供职办事被技能所累一样,只苦了自己的形体,乱了自己的心神。像这样的人怎么能和理想的领导相比呢?”
阳子居问:“那么请问理想的领导是怎样治理天下的?”
老子回答说:“理想的领导,他的功业普及天下,却好像不曾有过自己的功劳一样;他的教化施及万物,却使下属产生不曾依靠他的感觉。虽然人们无法说出他的影响,赞美他的功德,但万事万物都能各得其所而欣然自得,他本人却处于神妙的地位,游于虚无的境界。”
关于这个问题,老子还有一段精彩而简洁的论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在这段话中,老子把领导力分成了四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不知有之”。最好的领导,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样的领导,是通过“道”而不是通过“人”来领导,也就是通过价值、文化、理念、规范来领导,他的领导行为是无形的,人们意识不到他作为具体的“人”的存在,即所谓的“不知有之”。但他的影响力却又是无所不在的,因为他的理念已经内化为组织成员自身的理念,化为组织成员自觉的行为。
第二层境界,“亲而誉之”。组织的成员都亲近和赞美自己的领导,这大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魅力型领导。这样的领导,往往有很高的管理能力,也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在组织内外会有很多的追随者,也是很多人仰慕和模仿的对象。然而在老子看来,这样的领导并不是最高的境界。因为这样的领导还是通过“人”来领导的,组织的绩效往往过于依赖领导本身的能力,这样的领导一旦离开,往往会导致组织的绩效出现大的下滑。
第三层境界,“畏之”。人们都敬畏和惧怕自己的领导,这大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权威型领导。这样的领导主要是依靠强制性的权力来对组织成员进行控制和驱动。组织成员的行为往往都是被动的,从长远来说必然会导致成员的离心离德。这样的组织,其绩效最多只能是平庸,而且是不可持续的。
第四层境界,“侮之”。组织的成员都在轻侮唾弃自己的领导,这样的领导毫无疑问没有任何领导力可言,没有任何的能力和威信,其领导行为完全是失败的。
老子的这段话并不长,但却包含了领导力理论中最深层次的智慧:最好的领导,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能让下属觉得组织所有的成就都是组织成员自行达成的,而不是领导设计和驱动的;最好的领导,是顺应组织成员的天性、通过组织成员自身潜力的释放和才能的发挥而推动组织走向成功的;最好的领导,是组织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他不是要求下属帮助自己达成目标,相反是帮助组织成员来取得他们想要的成果;最好的领导,是通过价值和愿景来进行领导,引导组织成员自觉改变自身的心智模式,不断超越自我局限,从而推动组织本身的成长。
美国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将领导分成了“造钟”和“报时”两种。他的结论是:高瞻远瞩的组织绝不需要知名度高的魅力型领导;真正优秀的领导致力于创造一个能够自行进化和变革的组织;高瞻远瞩组织的成功因素来自深植在组织里的基本程序和根本动能,而不是主要起源于一个伟大的构想,或若干魅力型的领袖。
老子在谈到什么是好的领导时也说:“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领导是优哉游哉的,不用动辄发号施令。组织成功了,事业发展了,下属们都说:我们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组织毫无疑问是需要领导者的,但领导力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具体的领导。这就是老子为今天的领导者所提出的最好忠告。
来源:新金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