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除了大陆之外,其他华人社区的创新创业现状如何?李开复曾针对台湾创业环境,有过一次谈话,这番话是否真实,又有没有在台湾的创业领域掀起了另外一波涟漪?由动点科技主办的TechCrunch国际创新峰会,邀请了时尚传媒集团张扬正、台湾PunApp主编郑国威、台湾科学创始人徐挺耀等人。
下文根据对话内容及后续采访整理。
问:台湾很多好团队创意非常棒的,也很有激情。可是他们大部分都不愿意来大陆发展。为什么?
张扬正:有几个原因,一个是不太熟悉国内的市场,第二个当然也比较害怕,因为国内高手很多,所以不会很轻易踏出这一步。
我觉得在全球化的经济里,你很难安命于一个地方。在资讯这么透明的情况下,你做东西不错的话,你如果很慢的话就失去。你只要创新突破就可以了,不一定在那个里面找到你跟国内内地的差异,找技术上的不一样,那个太辛苦了。尤其是B2C的创业者,你真的可以去想,怎么在这个角度里面利用台湾和香港的试点做到海外华人市场是你的下一步,如果很牛的做到全球的市场更棒,至少海外的华人你是能够把这个市场做开的。
问:从2006年左右有一波台湾Web2.0的浪潮在台湾产生,现在2013年你觉得台湾有什么改变,或是有什么没有解决的?
徐挺耀:大家都没有做很大的突破。主要是台湾的资本市场对互联网企业没有那么支持,他可能愿意花钱投资硬件行业,比如富士康、华硕都是台湾企业,互联网业一直没有上市机会。所以大家慢慢地走向小清新化了。
但是台湾互联网企业能存活下来的人基本上都能盈利。所以目前来讲,我觉得大家可能没有要离开也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们要先做大,再做强。做强才会到境外,目前这几波2006年一波是Web2.0,2010年就是移动互联网,这些都是不错的。
问:台湾、香港还有中国大陆有互补吗,还是直接的竞争?如果直接竞争之下,好像就是国际化的一个实验场,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什么机会?
张扬正:美国为什么成功在创新上面,因为它是融合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你看大陆的创业企业还是大陆人在做,其实我觉得很可惜。你怎么让台湾人才为你所用,举个例子,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台湾做的非常好,怎么做市场、营销,国内企业这方面很弱,当你一个产品做出来之后,国内还是比较强调的是做用户,做体验,做产品。
但是我觉得当你真正要做到最终的部分的时候,早期就应该把你的品牌定位跟怎么跟你的用户的价值观塑造,这一点的话台湾非常强,所以台湾的产业怎么包装、怎么沟通、怎么定位是很有想法的。你可以利用台湾的一些优势来帮你做这些所谓的包装、沟通和营销。
香港有一些英文的市场,怎么帮你定位东南亚的市场,怎么调动互相的强项资源。包括台湾的技术团队也很便宜。台湾有很多创业的东西,产品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应该是立足于两岸三地,找到彼此能够做的比较好的东西,一起来看整个全球市场。
问:你看过李开复的谈话吗?他针对台湾创业环境的谈话,对于台湾来说有什么样的影响?
郑国威:其实像李开复一样类似的建议之前有人提过,但是因为李开复是一个很不同的角色,尤其是他现在还罹患癌症,所以他的话在台湾的创业领域掀起了另外一波涟漪。但是他指出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台湾目前的环境对于科技创业者来说并不友善。
经过20-30年的发展,台湾硬件工业的模式已经逐渐稳固,电子工业当中赚了钱的人开始投资房地产,对于新科技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资本市场也无法流通。
问:那么李开复这段谈话发布之后造成什么影响呢?
郑国威:后来其实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发生了一件事。宏碁的王振堂因为管理不善而下台,是谁接替了他呢?是宏碁的创办人施振荣。所以,如果在其他地方,在大陆,可能一个公司的创始人接班之后出了问题,还应该老将出马来拯救危局,但是在台湾,问题是,出马的永远是老将。
马云之前有一个谈话内容曾经在台湾的网上流传。他之前到台湾跟企业家吃饭,遇到的都是60-80岁的老者,在跟他谈创新。他觉得并非是年轻人来谈,这就意味着整个环境出了问题。 跟大陆的创业者相比,台湾人在狼性和竞争主动性方面差了很多。
问:你认为在目前的台湾科技创业领域的代表都是哪些呢?
郑国威:实际上要想找出科技创业的代表,台湾是比较少的。在面向消费这方面,有一家是兼顾门户和网购的PCHome,——当然这家网站也不算什么初创企业, 已经有了十年的历史;另外一家是台湾版大众点评的爱评网,他们与大众点评本身也是有合作的。还有就是爱情公寓。他们这些有的都已经上市了,但是总体来说, 面向消费者的服务发展还不是很充分。
台湾在安全方面有独到的优势,针对企业的安全公司比如趋势科技就做的不错。台湾在技术上比较强势。
问:台湾跟大陆在硬件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大陆主要指的都是深圳或者其他地方的创客以及其他硬件创业者,但是在台湾硬件显然指的是电子工业。
郑国威:没错,因为台湾的硬件不仅为台湾本土服务,而且是全世界电子和半导体技术的一种基础设施,这就使得在台湾做硬件,与其说是为互联网行业做服务和发展的基础,倒不如说是一种更倾向于资本和商业投资的行为。2008年金融危机,很多大型的电子公司裁员,把人力释放出来。正是这些人组建了后来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本土创业团队。有趣的是,做了一两年之后,这些团队感觉到台湾的创业环境并不是很好,于是有一些纷纷又回到了大公司。
问:小米是第一家真正进入台湾运营的大陆手机生产商。除了这个里程碑式的意义之外,小米的进入对于台湾整个生态有什么其他具体的影响吗?
郑国威:实际上小米到了台湾并没有完全复制他在大陆所做的营销手段,而主要是与远传电信合作,由远传来负责小米的营销和市场开发工作。在台湾,对于小米手机,人们的印象还不错,并不会认为它是某种山寨手机。但是要想复制在大陆的那种发烧友的场景,想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问:我们来说一下台湾的媒体环境。因为TMT是指技术、媒体与电信的结合。媒体也是科技创新方面一个重要的内容。台湾的科技媒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郑国威:坦白的说,在台湾科技媒体做得不好。这一方面是因为台湾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人持续去做这样的工作推动。如果你想选择一家比较好的科技媒体,也许你能看到一两家科技博客,他们的内容比较扎实,然而主要写的也是国外的内容。事实上,对于台湾大众媒体来说——台湾一些民众主要通过它们获取科技资讯,而它们的科技新闻主要是来自大陆中文科技媒体的内容。
问:台湾媒体现在正进行什么样的革新?新的创业公司在媒体方面所做的努力是什么?
郑国威:台湾媒体的革新有两个相反的推动力,一方面是针对主流媒体覆盖不到的部分,去做一些垂直媒体,比如在计算机科技领域,还有在女性等领域的垂直博客。 在台湾本岛的统计,50%-60%的台湾民众,在观看电视的同时也会看手机,这说明主流媒体并不再成为台湾民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方式。当然这也是由于台湾民众长时间对于媒体不作为的失望所致。
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复制了台湾现在媒体行业当中最糟糕的部分,也就是无聊的内容,然后形成了内容农场。他们做的也很好。
问:台湾的媒体格局在华语地区是非常特别的。这样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是因为观众喜欢收看这样的内容,还是因为这样内容已经存在,迫使观众只能收看如此类型?
郑国威:你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掌握一些关于台湾媒体的背景知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台湾的党政军力量撤出三大电视台,一下子形成了监管真空,台湾媒体在商业力量的驱动下陷入了百花齐放的场面。在过分竞争之后,很快就形成了类似现在的局面。
在英国和日本,都不是这样直接硬生生的转变的,都有一个转换期,并且设立了良好的公共电视制度。他们并不会像商业化那样拼抢市场,而是慢慢地做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东西。
实际上台湾的媒体观众,不是没有选择过,而是给他们选择的时间太短,还来不及做出什么反应,就被迫接受现在的局面。
问:那么现在在台湾本土创业项目当中,尚没有被大陆或者跨国公司所占据的,具有一定本地发展潜力的领域在哪里?
郑国威:我认为有两个领域,首先是健康,这是一个本地化程度非常高的领域。因为不同地区的医疗政策和人民的使用习惯不同,跨国的健康方案公司只能浅尝辄止。在台湾有一个好处,就是台湾实行了比较完善的全民健保制度,这使得台湾本地的健康程序可以更充分地应用这一优势。
而另一方面就是文化创意领域。目前的跨国公司和大公司在文化创意方面的产品做的都比较表面。台湾本土的音乐网站KKBOX已经成功的进驻东南亚,并且收购了一家公司,转化成它的票务服务KKTickets。而另外一家主要针对独立音乐人发布音乐的网站StreetVoice,已经吸纳了包括张悬、苏打绿在内的一些音乐人为其站台,也成为独立音乐人聚集的一个场所。类似于豆瓣所做的尝试。
问:最后我们来说一下你自己的网站,你的Punapp主要是做应用新闻评测,以及限时免费信息推送的。在国际上也有很多类似的网站和服务,你们跟他们的交流是怎样的?未来网站发展的方向又如何?
郑国威:我们现在和国际同类网站的交流并不多,开展国际化也是我们在未来要做的一方面。但是在比较近期,我们有三个主要的方向要做:
首先是开发者渠道。我们主持全台湾最大的一个开发者聚会,这个聚会也经常吸引一些国内外业内人士过来演讲。另一方面我们给在台湾的应用开发团队,甚至个人开发者都建立了一个大型的资料库。这个工作暂时还没有人来做,相信他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就是要发展我们的评测员队伍。我们称之为“达人”,目前我们的评测团队有50个人。但是我们的报道严重依赖这些评测员的记录,对于他们的文章我们没有什么修改的余地。未来我们要扩大评测员的队伍,并采用众包方式,吸纳更好质量的评测文章。
最后就是建立我们自己的移动应用。我们现在有WebApp,但原生应用可以做很多,比如离线浏览和限免信息推送。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