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发展
引子
一个不小心,开始从培训做起了组织发展工作。天天被催命地去做变革发展,好面子的我不得不去看一些书籍,寻求一下名师的帮助,突然看到了一篇哈佛商学院的文章: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是一个叫做john kotter写的文章。这位牛人访谈了400多家企业,从这些企业变革的经验中理出了8个步骤和在做变革管理时需要重点防范的。在接下来的8篇文章中,我为大家白话这几个步骤和要注意的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促成企业变革成功。今天您回复成功两个字,给您看这篇有态度的文章。
正文
我为什么要变?
因为你不好。
你TMD说谁不好?!
双方打了起来。
你的企业需要变革。
对方白了你一眼,“神经病”
真的,再不变就要垮掉了。
我很忙,再见。
企业内部:
前几天我去参加了一个培训,我们的工作如果按照新的方式来做会更好。
恩…(就是不改变)
按照新的方式,我们的成本会低很多。
好…(就是不动)
老子不跟你玩了,跳槽
以上的这些情形,如果你懂,那么请你接着看,如果你觉得笔者疯了,那么,请自动跳过。
Kotter说在企业中做变革,第一步是要形成危机意识。
为啥呢?
人类社会总是上演屌丝逆袭的事情。不信?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曹操以弱胜强。不信?改革开放初期富裕起来的都是之前让众人瞧不起的人。
为啥呢?因为穷则思变。穷的人看到有人比我富裕,马上就来了干劲儿。因为其有了目标,而目标是驱动力或者说激励中很重要的武器之一。
为啥呢?知耻而后勇,不信?你看那个舔苦胆的勾践。耻辱心支撑着勾践不断向前。
为啥呢?看到利益如果自己不抢就被别人抢去了。
变革需要改变人的行为。而大的变革是需要改变人的思想。不信?“要换脑筋,不换脑筋就要换人!”而你改变人的思想,先要让他看到差距或者是痛,这就让他有了危机意识。
咋弄?
做做市场调查和竞争对手调查,看看有哪些危机和可以尝试的机会。
记得有个咨询公司(讨厌这个公司的销售人员,所以不说名字了)在培训前,让培训学员(航空公司高管)观看一段世界顶级航空公司的广告片。这个广告片里面有这家航空公司顶级的做法,类似飞机的椅子能够旋转,这样一家人可以在一起面对面聊天等。目的是要用这样的短片让这些高管感到自身还是有差距的。(我觉得根本不可能)
还有一家咨询公司是和CEO唱双簧,CEO在所有高管面前说我们的愿景是如何如何。这些高管群情激奋,发誓要和CEO实现这个愿景。然后,这名咨询师跟上,一阵狠批:你们做得还不够,可以说是低级,你们看看市场容量有多么大?!竞争对手有多么强大?!
通过这样的方法让高管有了危机意识。
而最牛的一个做法,也是我最近才学习并且体会到的是。呵呵…微信我吧。不敢在这里说,容易被起诉。
标准:保证超过75%的人们愿意支持你做变革
这个数字很有意义,背后是什么样的原因我并不清楚,但是,个人觉得真的没有必要弄明白。毕竟这是个统计数字,而且是因公司不同而各异,你的公司到底应该是80%还是90%?那就不一定了。但是,我们可以拍着脑袋说,只要支持的人数不超过75%,变革就一定会失败。你看看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刚刚连任3天就卸任,有多少人投了支持票,不超过75%。而且,大胆预测,奥委会的变革在新任主席上任一年内肯定没有任何成绩,因为还有很多顽固势力存在。
如果在你的企业里没有超过75%的人支持你,你就得继续做危机意识的宣传和培训。要让这些人痛或者贪。
痛:不如人家。无论是现在不如人家还是将来不如人家。
贪:看到一块儿大饼,看到了风口(那个能够把猪吹上天的机会),一定是“刀枪不入地冲过去”
需要注意啥?
1. 低估了把人们带出“舒适圈”的难度
“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不做就没有错,做错了就要受罚,做对了不一定有奖励,为什么我要去做?”
“我现在感觉挺好呀,有着固定的收入,老婆孩子热炕头,你就不要杞人忧天了”
一些接受了新鲜事物的人群回到原有的人群中,原有的人群觉得这个人至从接受了培训之后跟“变态”了一样,怎么和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天天都特别的着急,想要我们跟着他一块儿“变态”
以上就是当我们低估了改变人们心里所带来的情境。
2. 被风险吓跑了
“这么难,对手这么强,我们还搞吗?”
“没有什么前景了,我们另起炉灶吧”
欧洲的一些制造箱包的厂商来到中国考察,发现中国制造鞋包的厂家生产线绵延2公里,舌头伸得老长了,回到欧洲后就把自己的厂子卖了,不干了
我们现在一些刚刚从技术岗位转为顾问式销售的人员,去到客户的农场,巡视了一圈,拿我们世界500强的标准,告诉对方的CEO,你的猪场存在23个问题。CEO吓得脸都绿了,根本就听如何去解决了,直接把厂子卖了。
员工:“竞争对手那么强,我们年底的奖金还能够发吗?”员工只要有了这种心理,其就必然短视,一天的8个小时工作肯定不饱和。
所以,变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团队中形成危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