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有些企业中,存在着一种让人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很有代表性的人才观:没有来企业时是人才,在企业里是庸才,要调走了又是人才。兹举个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李君是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毕业时,某大型国企的董事长、总经理及人事部门负责人看过他的档案后都觉得非常满意,纷纷找他谈话,说该企业现在非常缺他这样的优秀人才,他来以后一定会重用他,并且一定给他最优厚的待遇云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李君谢绝了其他单位的邀请,来到了该企业。然而来企业后却大失所望,几个月里基本上是无所事事,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软件开发任务,本来按理说软件开发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属于正常现象,以后改正过来就是了。然而他开发的软件出现了2处小毛病却遭到了猛烈攻击,“这个人实际上不怎么样”、“这个人有点理论,搞搞科研还可以,到企业就不一定适合了”等等风言风语不绝于耳,而后被企业弃之不用。李君一怒之下,跳槽去了深圳一家外资计算机公司,走之前,企业领导似乎有所醒悟,极力挽留他,但李君去意已定,坚决走了。
现在有些企业对待人才有种“叶公好龙”现象,他们招揽人才并不是为了真正用好人才,而只不过是用来装点门面,由于本来就不需要人才做什么事,这样货真价实的人才到企业以后被闲置,变成“庸才”也就在所难免了。另外,人才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是需要配套环境的,如果不给人才创造必要条件,他再大的本事也无法发挥出来,然而有些企业一看到人才招进后,其作用发挥得不如预想的那么好时,就片面武断地认为是人才自身的问题,从而将人才打入冷宫,很少考虑企业自身机制和环境上存在的缺陷可能使其作用无法发挥,这在国有企业中尤甚。有位人才专家说过这样一句很精辟的话:“按照现在某些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即使是中科院的院士也无法在他们那里发挥作用”。
人才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用好人才,而不是简单地到外面去招人才,如果一看到有好人才就千方百计挖过来,但来了后却不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其真正发挥作用,当人才要走时又觉得很惋惜,拚命挽留,这种状况对企业来说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样做对企业和人才本身都是种巨大的浪费。但愿我们所有的企业都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来源: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