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古语“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旧时文人、士大夫为报答信任自己的人,可以牺牲一切,甚至不惜献出生命。封建社会的愚忠显然不可取,但是信任作为一种力量,则万万不应该被忽视。
笔者了解一个大企业,近些年事业蒸蒸日上,谈及其中的奥秘,企业领导透露了两个字:信任。他举了一例,公司把员工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书面交流作为一个“工程”项目进行组织,有投资,有联络人,并承诺保密。据说该“工程”项目开展至今,管理层已经收到许多对话的信件,并多数给予回复。有的员工把公司领导的回信精心保存,留作纪念。信任,使得全公司上下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工作氛围,释放了大家的工作热情,鼓起了干劲。
想想也是,假如一个员工主动给公司老总写信认真反映公司运作中的问题而不被理睬,没有任何交代,该员工的主人翁心态必会受到打击;如果是相反,他的主人翁心态将会得到强化。况且,运用信任激发干劲这样做也是有根据的。
行为科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所形成的著名管理理论Y理论,讲的就是利用尊重员工的感情来激发大家的干劲。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中,价格=C+V+M,其中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M是剩余价值,三者之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特别需要理解和支持。因此好的管理者往往是“智商”和“情商”的有机结合体,有管理上的亲和力。这类管理者往往既是上司,又是兄长,能与下属平等相待,而下属在轻松欢快的工作氛围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尽情地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管理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信任要有前提。这前提就是真诚和正义。因为信任是一种双向和平等的选择,它常常会不受地位、权力、金钱的左右。一个人可以无权、无势,但是,他有权选择是否信任别人。任何正常的人都不应该失去社会、大家的信任。一个人失去大家的信任,会成为孤家寡人;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失去大家的信任,单位将失去生机和活力。
信任的基础是信用。信用是处理市场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信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监督。相互信任是建立在对共同目标的认定、价值观的统一上的。一个不讲信用和承诺的员工,肯定得不到领导的信任,同样一个不讲信用和承诺的领导班子,肯定也得不到群众的信任。为避免产生信任危机,最好的选择是接受大家相互之间的监督,随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信任所激发的上进力量能赢得丰厚的回报,却常常不需要物质的付出。信任就像一辆直通车,选择的是沟通心灵距离的最佳路径,它唤起的是一种大家发自肺腑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荣誉感。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上下同欲者胜,讲的是这种神奇力量的结果。
在我们的形形色色的管理中,会有许许多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可以说,真正成功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必定是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信任为基石的。信任内涵如此丰富,让大家相互信任、学会信任。(来源: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