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珍
平庸的领导人与杰出的领导人,分水岭在于情绪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 简称EI)。能够掌握情绪的领导者,就能成为一个超凡、出色的领导人,反之,他的领导之路必定十分坎坷。到底该如何拥有EI?改进自己的领导能力呢?
过去,许多企业领导人展现的偏执行为被视为是理所当然,例如脾气暴躁、紧迫盯人、对部属提供的情报半信半疑,总觉得自己没有听到实话……等等。这些偏执行为,不但被员工容忍,有时甚至成为个人领导神话的一部份,被广为传颂。
但是,今天的企业,面临比以往更复杂的经营挑战,今天的职场中,对企业领导者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美国企业为例,最近几年,因为绩效不佳而被董事会请下台的执行长比比皆是。企业领导人,现在就如同职业运动明星一般,每个月、每季、每年被所有可能量化的绩效数字检验,一有重大失误,就可能必须含恨离职。
也因此,在探讨“领导”概念的企管书籍中,出现了一种要求领导人“自省”的风潮,要求领导人在管理别人之前,必须先从各方面管理自己。就像一个运动明星必须经过不断练习,改正偏差的习惯,才能练就炉火纯青的技巧;领导人,也必须找寻理想的领导风范,不断从各方面加强练习,改变自己过去不良的习惯,达到专业领导的境界。
在《先决领导》(Primal Leadership)一书中,作者提出平庸的领导人与杰出的领导人,其分水岭在于情绪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 简称EI),能够掌握情绪智能的领导者,就能成为一个超凡的出色的领导人,达到领导和谐(Resonant Leadership)的境界。反之,如果一个领导人不能确实掌握自己的优缺点,创造符合情绪智能的领导风格,那么,他的领导之路必定十分坎坷。
《先决领导》的作者有3位,之一就是以“情绪智商”一书而声名大噪的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高曼身为专研大脑行为科学的心理学家,曾在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高曼,多年来在《纽约时报》持续发表相关报告,并曾获普立兹奖提名。另外两位作者分别是西凯思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教授里查? 鲍亚兹(Richard Boyatzis)与任教于宾州大学华顿学院、同时担任全球企业及组织领导人顾问的安妮?麦克碧(Annie McKee)。
改造自我之路:拥有EI,创造属于自己的领导风格
越来越多事实显示,成功的领导人虽然各有特色,他们拥有的共同特质是丰富的情绪智能(EI)。
要怎样才能拥有EI,改进自己的领导能力呢?作者建议应遵循以下5个流程:
找寻理想我(My ideal self):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找寻现实我(My real self):我是谁?我的强点和与理想的差距为何?
设定学习议题(My learning agenda):我如何发挥强点,弥补弱点?
加强练习(Experimenting with new behavior, thought,and feelings )
与能协助我改变的人建立互信、支持的关系(Developing trusting relationships that help, support, and encourage each step in the process)。
找寻理想我:
找寻理想我,了解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改造自我的起步,是与梦想连结的通路,是释放生命能量、热情的根源。找到理想我的原型,才能更进一步谈到发展个人情绪智商(EI)的步骤。
要如何寻找理想我呢?作者建议以假设法来进行:假设15年后的今天,你会身在何处,过着何种理想中的生活。你的身边会有哪些人?你周遭环境的外观和给人感觉如何?你一天或一周的生活会是怎样?你在未来生活中的形象为何?
在寻访理想我的过程中,最大的陷阱在于,这个理想中的我,是你的理想还是别人的理想?有人在学生时代想当明星运动员、或校园名人,出了社会想当成功的企业家,知名机构的首脑,在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些目标后,到头来他才发现,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只是符合外界的期待去扮演所谓成功的角色。
在我们找寻理想我的过程中,父母亲、配偶、CEO、老师会不断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我投射在我们身上,告诉我们应该怎么作。但是这并不是真正发自我们内心的图像,只是别人的期待而已。
看看以下这个例子:
一名在电信公司工作的资深女性管理者,一直努力想要发展出自己的领导风格,她积极地参加研讨会、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工作坊,但是总觉得这些外界提供的规划建议无法满足她自己的需求。
最后专家建议她挑选未来的某一个时点,想象她当时的理想生活图像为何?她挑选了2007年8月,因为那时她的长女将进入大学就读,以下是她描绘的未来生活图像:我想象我拥有自己的公司,公司里有10个员工,凝聚力很强。我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我跟女儿之间无话不谈,我跟朋友、同事之间互相信赖,我看到自己在未来身兼母亲及公司领导者,快乐而轻松,我让周遭的人享有足够的关爱,并使得他们的能力日益增强。
勾勒出自己未来理想的生活图像之后,她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过去压力的根源在于错误的理想图像。在综合考量了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后,她找寻到理想我,重新启发了她的热情,让她朝着自己的理想生活迈进。
理想我的出现同时与个人对生活抱持的价值观有关系,不同的价值观演绎出不同的生活哲学,这也是寻访理想我时必须注意的条件。
找寻现实我:
找寻现实我最大的困难在于,现实我必须从周遭人的回馈中获得,回馈就像一面镜子,显露出现实中的自我形象。问题在于,如果周遭的人基于好意而隐藏了某些他们的真心话,这就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无法呈现出真实的形象。
在企业中,越高阶的管理者,对自己的评估越失真,因为他周遭的人很少对他完全坦诚。如果这种讯息落差太离谱,甚至会影响公司的业绩。调查显示,在某些营运不佳的公司,公司高阶管理者对自我的评价,与员工对他的真实评价落差极大,这种信息落差显然影响到他的专业判断,因此影响公司营运。
为了面面俱到,向周遭所有的关系人征询他们对你的看法,不失为是一个好方法。这些人包括了家人、工作伙伴、CEO、部属,甚至客户,综合他们对你的评价,就像把一块一块的拼图组合起来,慢慢呈现出一个现实中的自我图像。
一旦现实我的图像浮现,每个人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Strength)何在,与理想我之间的落差(Gap)何在。有决心的领导人不会沈醉在别人对他的正面评价中,反而会积极寻求方法了解别人对他的批评,并且对症下药,以现实我为基础,拟好计画,朝着理想我的图像前进。
设定改变目标:
理想我和现实我相互对照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设定衔接两者的目标。根据作者的经验,在设定目标时应注意的重点如下:
目标应以个人的长处而非弱点为基础。
目标应以个人的需求,而非别人的要求来制定。
整个行动计画需有弹性,让个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为未来作准备。
整个行动计画应该有合理的步骤、具体可行,且能融入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中。
计画应配合个人的学习风格。
试着回头检视最前面所列出的情绪智能总表中的19个项目,如果能够具体列出特定想要改善的目标,那么就比较容易拟定可行的计画。例如,如果有人设定想要增加自己的沟通能力,以下就是一整套针对这个目标设定的行动方案:
每个月进行2次正式的演示文稿,并敦请一名自己敬重的同僚指正。
在正式演示文稿前先在一名朋友面前演练。
将自己的演示文稿录像,并请CEO指正。
参加Toastmaster社团,以进行有效演练。
请教那些在作演示文稿时态度轻松、风趣的人,是如何进行准备工作的,特别问问他们如何能不怯场,轻松地投入演示文稿内容。
通常行动计画中会包括某些应列入学习的项目,这时应特别注意自己属于哪一种学习风格,与行动计画互相搭配进行,更能收效。一般而言,有人擅长从自己或别人的经验中学习,有人适合学院模式,从上课中学习,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会使得拟定的计画更可行。
加强练习,重新设定大脑的认知:
所有人都难逃习惯的摆布,经过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我们自然地发展出一些对应的思考模式、行为习惯。例如一个习惯紧迫盯人的领导者可能是从家庭、学校的成长过程,不断习得并强化他的领导模式,成为今天他的风格。因此,如果要根据前述的情绪智能(EI)总表,来检验他所缺乏的要素,进而补强,等于是要他放弃之前的习惯,养成新的风格,这当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的确困难,但是并非不可能。重点在于持续不断的练习。就像运动员必须透过不断练习改善自己的成绩,音乐家必须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让自己的大脑和呼吸能自然表现出乐谱的情境。现在的领导人,针对自己在领导风格上未臻完美的地方,也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具体做出改善。通常这种改善涉及到个人习惯、大脑对情境的判断及反应方式,所以很难立即见效,通常要耗时数月、数年才能看到具体的效果。
找到能协助你改造自我的人或团体:
正因为从业余到专业领导的路途漫长,所以单靠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有心进行自我改造的人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利于改变的环境,让自己免受压力的干扰、朝向既定的改变之路前进。
能支持你改变的环境中必定有支持你改变的人,所以,可以参加相关的研习团体(Study group),或在朋友、长辈、上司中寻找导师(Mentor),甚至可以与这方面的专业领导教练(Coach)合作,一起进行这场蜕变之旅。
某些比较大胆的领导人会公开自己的改造计画,并且诚心邀请他的部属一起参与,以便适当给他正确的回馈。通常这样的邀请如果获得共鸣,那么改造的效果将不限于领导人本身,而会扩及整个团队,也就是说,假以时日,整个经营团队将以领导人为核心,一起由业余升级到专业,成为一个展现领导和谐、绩效卓著的团体。
改造组织之路:打造一个具有EI的组织
在领导人经历过个人的改造历程后,如果要将整个改造范围扩及到整个组织,就必须根据前述五大原则,逐步为组织设定改造步骤。不过,作者建议,在改造组织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组织原先的价值观,并且要先了解成员的需求,然后才拟定策略。最后,要特别注意,给予组织足够的时间进行调适,以免欲速则不达,反而造成反效果。(来源:登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