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假文凭、假学历、假证书、假经历也是人才市场的害群之马。
目前伪造文凭、证件已出现团伙犯罪的倾向,作假者利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手段,使得假证件越来越难以辨认。因此,对应聘者的简历多长个心眼,查看应聘者的文凭和材料以及在面试中对重点怀疑对象特别″照顾″,不会有什么坏处,特别是在招聘人才时,用人单位扎紧篱笆,可以有效防止南郭先生钻进来。
第一招“切脉”。学历、职业资格证书是死的,但作假者是活的。我们常说“做贼心虚”,HR工作人员可通过几轮的初试、复试、面试,从中发现作假者的蛛丝马迹。“切脉”切什么?当然从专业的角度入手,比如一个自称是本科毕业的工程师,对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的回答得很外行,那么就应当把他列入重点调查的“黑名单”。
第二招“外调”。如今的招聘中已经基本放弃了这个相当有效的手段,这也许是作假者屡屡得手的因素之一吧。如今通信手段的发达使得外调越来越方便,电话、互联网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与发证单位取得联系,也许用不了几句话就能抓出作假者。据公众信息管理部门的透露,只要将毕业生的信息登记上网,假文凭一查就会露馅,因为毕业证书号码是惟一的,且与身份证号码一一对应。当然外调的最有效的手段是看档案。几十年来在人事档案的管理上形成了一套相当严密的程序,因此个人的人事档案是检验个人经历(当然包括学历和资格证书)最可靠的“照妖镜”。
第三招“请法师”。这个法师就是承担检验证书的专门机构,即设在北京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及在各地的同类机构。据了解,上海市人事局任职机构中心已经建立了学历、学位认证系统,基本上可以识别全国主要高校的学历学位证书的真假。验证中心主要是接受用人单位委托,对所聘用和引进人才的学历或证书进行检验。
防假除了上述三法外,更重要的是用人单位要有防假的强烈的意识和行之有效的程序,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来源:人才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