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流程再造的原则
企业流程再造的原则为:
组织结构应该以产出为中心,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这条原则是说应该由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来完成流程中的所有步骤。围绕目标或产出而不是单个任务来设计人员的工作。让那些需要得到流程产出的人自己执行流程。过去由于专业化精密分工,企业的各个专业化部门只做一项工作,同时又是其它部门的顾客。例如会计部就只做会计工作,如果该部门需要一些新铅笔就只能求助于采购部,于是采购部需要寻找供货商,讨价还价,发出订单,验收货物然后付款,最后会计部才能得到所需的铅笔。这一流程的确能完成工作,并且对于采购贵重货物的确能显示出专业化采购优势,但是对于铅笔这类廉价的非战略性物品,这一流程就显得笨拙而缓慢了,并且往往用以采购的各项间接费用竟会超过所购产品的成本。 现在有了信息系统,一切变得容易了。通过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会计部可以在保持专业化采购所具优势的条件下,自己作出采购计划。当与流程关系最密切的人自己可以完成流程时,大大消除了原有各工作组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了管理费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所有的专业部门的专业职能,例如对于企业主要设备和原材料,还是需要由采购部门来专门完成的。具体如何安排,还是要以全局最优为标准的。
将信息处理工作纳入产生这些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过去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这样一些部门,它们的工作仅仅是收集和处理其它部门产生的信息。这种安排反映了一种旧思想,即认为低层组织的员工没有能力处理自己产生的信息。而今伴随着IT的运用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信息处理工作完全可以由低层组织的员工自己完成。福特公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旧流程中,验收部门虽然产生了关于货物到达的信息,但却无权处理它,而需将验收报告交至应付款部门。在新流程下,由于福特公司采用了新的计算机系统,实现了信息的收集、储存和分享,使得验收部门自己就能够独立完成产生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流程效率,使得精简75%员工的目标成为可能。
将各地分散的资源视为一体。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长期困扰企业的问题。集权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益,而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分权,即将人、设备、资金等资源分散开来,能够满足更大范围的服务,但却随之带来冗员,官僚主义和丧失规模效益的后果。有了数据库,远程通信网络以及标准处理系统,人们不再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伤透脑筋,企业完全可以在保持灵活服务的同时,获得规模效益。下面我们看看惠普公司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惠普公司在采购方面一惯是放权给下面的,50多个制造单位在采购上完全自主,因为他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这种安排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对于变化着的市场需求有较快的反应速度,但是对于总公司来说,这样可能损失采购时的数量折扣优惠。现在运用信息技术,惠普公司重建其采购流程,总公司与各制造单位使用一个共同的采购软件系统,各部门依然是订自己的货,但必须使用标准采购系统。总部据此掌握全公司的需求状况,并派出采购部与供应商谈判,签订总合同。在执行合同时,各单位根据数据库,向供应商发出各自订单。这一流程重建的结果是惊人的,公司的发货及时率提高150%,交货期缩短50%,潜在顾客丢失率降低75%,并且由于折扣,使所购产品的成本也大为降低。
将并行工作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联系他们的产出。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并行,一种是各独立单位从事相同的工作;另一种是各独立单位从事不同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最终必须组合到一起。新产品的开发就属于后一种的典型。并行的好处在于将研究开发工作分割成一个个任务,同时进行,可以缩短开发周期。但是传统的并行流程缺乏各部门间的协作,因此,在组装和测试阶段往往就会暴露出各种问题,从而延误了新产品的上市。现在配合各项信息技术,如网络通信、共享数据库和远程会议,企业可以协调并行的各独立团体的活动,而不是在最后才进行简单的组合,这样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柯达(上海)公司就是成功的一例。面对竞争对手富士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的挑战,柯达毅然弃沿用数十年的连续性产品开发流程,引用CAD/CAM与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技术,注意开发过程中各组织的协调,把原来需要70周的产品开发期缩短至38周,保持了市场的领先地位。
使决策点位于工作执行的地方,在业务流程中建立控制程序。在大多数企业中,执行者、监控者和决策者是严格分开的。这是基于一种传统的假设,即认为一线工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去监控流程,同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眼界去做出决策。这种假设就构成了整个金字塔式管理结构的基础。而今,信息技术能够捕捉和处理信息,专家系统又拓展了人们的知识,于是一线工作者可以自行决策,在流程中建立控制,这就为压缩管理层次和实现扁平组织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一旦员工成为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者的时候,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以及伴随着它的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也都会消失。以下是MBL(Mutual Benefit Life Insurance)公司重建其保单申请程序的例子。MBL是全美第18大人寿保险公司。在重建前,从顾客填写保单开始,须经过信用评估、承保直到开具保单等一系列过程。这其间包括30个步骤,跨越5个部门,须经19位员工之手。因此,他们最快也需24小时才能完成申请过程,而正常则需5到25天。这么漫长的时间中究竟有多少是创造附加价值(Value-added)的呢?有人推算,假设整个过程需要22天的话,则真正用于创造价值的只有17分钟,还不到0.05%,而99.95%的时间都在从事不创造价值的无用工作。这种僵化的处理程序将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部门间的信息传递上,使本应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例如,一位顾客想将自己现有的保单进行现金结算,并同时购买一份新保单。这是他们每天都要遇到的寻常工作,可是在这种流程下,却变得格外复杂,必须先由财务部计算出保单的现金价值,开具发票,然后再经承保部的一系列活动,最后客户才能拿到所需的保单。面对上述这种情形,MBL的总裁提出了将效率提高60%的目标。这种野心勃勃的60%的目标是不可能通过修补现有流程达到的,唯一方案就是实施BPR。MBL的新做法是扫清原有的工作界限和组织障碍,设立一个新职位–专案经理(Case manager),对从接收保单到签发保单的全部过程负有全部责任,也同时具有全部权力。好在有共享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以及专家系统的支持,专案经理对日常工作处理起来游刃有余,只有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们才请求专家帮助。这种由“专案经理”处理整个流程的做法,不仅压缩了线形序列的工作,而且消除了中间管理层,这种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压缩,取得了惊人的成效。MBL在削减100个原有职位的同时,每天工作量却增加了一倍,处理一份保单只需要4个小时,即使是较复杂的任务也需要2到5天。
从信息来源地一次性地获取信息。在信息难以传递的时代,人们往往会重复采集信息。但是,由于不同人、不同部门和组织对于信息有各自的要求和格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企业业务延迟、输入错误和额外费用。然而今天,当我们采集一条信息之后,可以将它储存于在线数据库中,与所有需要的人实现共享。
面向客户和供应商整合企业业务流程。当前时代的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的供应链(供应商、企业制造车间、分销网络、客户组成一个企业紧密的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间的竞争,这要求企业在实施BPR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业务处理流程,还要对客户、企业自身与供应商组成的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尽量实现企业与外部只有一个接触点。
概括为三个核心原则:坚持以流程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的原则和坚持顾客导向的原则。在追求顾客满意度和员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带来降低成本的结果,从而达到效率和效益改善的目的。所以流程再造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实现,并非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是追求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能力。
主要的操作原则是:
1、 围绕结果(企业最终要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工序进行组织;
2、 注重整体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BPR要求理顺和优化业务流程,强调流程中每一个环节上的活动尽可能实现最大化增值,尽可能减少无效的或不增值的活动。并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本位主义和利益分散主义。
3、 让那些利用生产结果的人进行这些工序,使责任和利益相统一,调动了工序实施者的积极性,又使流程成为有人负责的过程,避免了相互推委扯皮。传统企业里的销售人员从市场上顾客那里得到的新的产品需求后,将其交给研发部门,然后就只能等待,既不能对开发工作做日程上的监督,也不能对开发中的问题提出建议,然而他是公司里对这件事最清楚也最关心的,因为结果决定着他的销售业绩。显然,这是一个糟糕的流程,但我们已经习惯。
4、 建立扁平化组织。BPR要求先设计流程,而后依流程建立企业组织,尽量消除纯粹的中层“领导”。这不仅降低了管理费用和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组织的运转效率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5、 在真正产生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处理信息。
6、 把地域上分散的资源当作集中资源对待。前面提到的联邦货车公司的例子中,过去,选择那家工厂加工样品,就在同一家工厂制造模具,不可避免的,有时一家工厂的制造能力符合要求,但模具加工能力不适合,有时模具加工出来了,但生产车间任务繁忙,无暇加工样品,也有相反的情况。总之,恰好工厂的技术合适,各车间也刚好有空余加工能力,这样的情况是难得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流程是在不和谐中运行的,效率当然低下。而现在,公司负责样品设计的工程师随时根据当时各工厂的情况调整流程的实施地点–自由选择模具的加工工厂和样品零件的生产厂。加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流程的效率自然就得的了极大提高。
7、 把类似活动的过程联系起来,而不要等各项活动结束后把所有结果拼凑起来。
8、 在工作中决策,让工作过程实现自我控制。
9、 从信息源一次性捕捉信息。利用IT手段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在设计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时,要尽可能利用IT手段实现信息的一次处理与共享使用机制,将串行工作流程改造为并行工作流程,协调分散与集中之间的矛盾。
10、 新流程应用之前应该做可行性实验。
11、 再造必须顾及受影响的人们的个人需求,设计变革方案必须邀请当事人参与。事实上,人们问的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的一个问题是: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如果再造的设计者完全集中于逻辑和设计方面的问题,漠视实际工作者的感受,忽视与实际工作者–最后的变革实施者和流程实施者的交流,变革就很难得到认同和支持,最终,变革的努力很可能被沉重的个人利益压跨。
12、 再造应该在12个月内初见成效。未完待续…(龙门资讯专稿 作者:王强 联系EMAIL:wangq@xocec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