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新见解]真的需要“以人为本”吗?

--洪佬(某公司人力资源顾问)
在企业界,几乎所有的CEO和HR们都在大谈特谈“以人为本”。不过,笔者认为,这恐怕又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唱高调”。
西方企业提“以人为本”,因为他们经过一百多年的工业时代,“人”已经是经过工业时代训练出来的、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职业人”。对于这些已经有很好的基本职业素质的人,讲“以人为本”,是表现出他们对于人力资本的尊重。
我们呢?我们是不是已经搞清楚“人”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在中国,“人”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中国文化中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是地道的人情。我们要以什么样的“人”为“本”?“圣人”是学不来的,中国人搞过多次“造神”运动,有过无数次树立类似“圣人”的楷模的努力,但无一成功。人情世故是我们的文化,同时又恰恰是各类企业最为之头痛的。
所以,我认为,中国企业,现在最需要的是讲“制度为本”,先让“人”训练有素,然后再谈其他的。

观点回应
--黎和生(21世纪人才报总编辑)
  我不同意上述观点。
所谓“以人为本”,大体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针对消费者的,指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带有强烈人本色彩,个性化,符合大多数人的喜好和追求,如NOKIA的“科技以人为本”。另一种情况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这里的意思大多指是公司在人才使用方面的人文关怀,对人才的爱护、培养和重视。
文中观点给人一种故意咬字眼,做文字游戏的感觉。

--赖唯仁(卓越网市场部总经理)
同意洪佬的观点。

--申刚正(博惠思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述观点不利于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要发展,一方面要批判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更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尤其是当我们逐渐跨入信息与知识主导的新经济时代的时候,“人”作为思想、知识、技能的载体,已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得好,就能较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之,我们就会永远陷在人情世故中而不能自拔。在人的问题上,我们的政府与企业也需要在观念与行动上同步实现跨越式提升,才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左祥琦(劳动法专家)
简单地说,我对洪佬认为现阶段关于“以人为本”有“唱高调”嫌疑的说法,有同感。但我对“以制度为本”的提法却不敢苟同。
我认为“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来说有一定道理,但关键是,目前国内很多企业根本没搞清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做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以人为本。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完全是为了拉拢人心,表面上称以人为本,但企业真正以什么为本只有CEO心里明白;当然,员工们也不是傻子,日久天长后,就会逐渐读懂CEO所说“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
另外,在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三资”企业、IT企业,存在着忽视制度,疏于管理的现象,CEO企图用“以人为本”的说法,或者是“以人为本”在中国“水土不服”为借口,替自己在管理上的无能或失职进行开脱,推卸自己的责任。我觉得,洪佬提出的“制度为本”的说法,不如改成“以人为本,制度先行”更为贴切。

--李毅光(北京外企人才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西方的人本更多的是“人性”,是建立在一定道德水准上的。如果照搬西方的“以人为本”,估计会给中国人惯坏的,管理者可就不好受了,管不好会像SZ一样受人欺负啊。:(

--刘志硕(北京中咨博英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高级顾问)
单从管理角度来看,制度为本与以人为本均有道理,只是应用对象与管理目的不同罢了。具体地说制度为本较适合对级别较低、重复性较强、工作成果容易量化的工作,管理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广义生产效率。以人为本较适用于以创造力为核心能力的员工,有关研究证明快乐对思维能力创新有6-10倍的提升。另外制度本身的设计与监督也要考虑到以人为本的因素――不能为了制度而制度。

来源:IT人才网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