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性情报的几种常见收集渠道与方法:
说起收集情报,人们首先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个个带墨镜的商业间谍的形象。其实不然,在一般的情报工作中是很少需要采用这种在法律边沿打“擦边球”又往往费力而不讨好的手段的。更多采用的是下面一些渠道与方法:
(一)通过公开资料收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开放的社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实际上在诸如行业年鉴、技术报告、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报纸杂志、互联网上都找得到,只不过需要有熟悉这类情报源及有关检索方法的人士才能在这类浩若烟海的信息海洋里及时地找到相关的有用信息。
(二)通过与竞争对手有关联的机构、人员进行侧面收集:像有关的咨询策划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上下游关联企业,包括一些新闻媒体都是相当有效的情报源。只是在利用这些渠道进行情报收集时应注意不要超越法律与关联人员职业道德的限度,以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三)情报人员通过实地的观察与访谈进行收集:对于某些企业与某些情报而言,直接到实地进行观察并对有关人员进行访谈,也不失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收集方式。只是这类方式一般无法接触到太实质性的问题,另外对情报人员组织访谈的素质与技巧亦有一定要求。
(四)通过建立全员调查制度而广泛开展人际网络收集: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在向全体员工灌输情报收集意识、情报辨别常识的前提下,切实抓好各类收集来的情报的综合与分析工作,并对有功人员及时作出各种奖励。实践证明,一个蓬勃向上的企业的员工也往往有高度的自觉性为企业收集各种有用的情报信息,这里面的关键是企业管理层要重视并保护员工的这种热情,并使这些情报得到充分的综合利用。否则,这种热情与制度都是难以持久的。
(五)通过其它一些特殊手段收集:(略)
企业竞争性情报的加工、分析与整理
各种情报刚收集回来时往往是真假相间、杂乱无章的,这样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若直接提交给情报需求人员和部门只会浪费他们的时间!为此,就有必要对这些原始的情报进行分类、加工与整理形成成品报告后再作提交。其过程主要有3个步骤:
一、分类:分类一是为整理、检索的方便,故而应设定一些主题词;第二,分类更是为了使用的方便,因此应按照情报需求者的要求,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竞争对手、不同的情报层级(战略情报与战术情报)、不同的领域(生产技术类、营销模式策略类、人物资料类)、不同的信息类型(数据型的、事实性的、文献或图像类的),对原始情报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储存。
二、验证核实与文字上的修订: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曾说过的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三、进一步整理,形成报告。
竞争性情报的成品是什么,如何才能被情报需求者有效地加以利用
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收集到的情报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是最大的浪费。如何使自己的工作成果能有效地被相关部门与人员充分地利用也是情报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已有的经验来看,情报部门的工作成果一般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一、情报“硬产品”类:情报通讯(针对若干专题的定期资料简报)、专题情报报告(一般由情报人员与研究分析人员共同完成)及其有关数据库是一般情报部门反映其工作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其优点是其资料直观、系统、有条理,易于把握;不足之处在于其工作周期一般较长,情报需求方难于控制其工作的进度与方向,容易产生偏差。
二、情报服务类:情报服务是情报部门使其工作成果发生效益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往往需要情报部门与人力、行政部门紧密配合,针对某些专题组织专项的培训与在公司内部局域网上进行互动式的讨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信息量大且可针对实际效果及时作出调整;不足之处在于:这类服务对情报部门的综合素质及与其它部门的协同能力要求较高,要搞好有一定难度。
反情报工作的若干问题
我们对竞争对手开展情报工作,自然也要防备竞争对手对我方开展情报工作。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开展反情报工作的一般程序:
(一)明确任务(确定须保护的情报范围、内容、时限及主要防范对象)――(二)评估竞争对手的情报收集能力(收集方式、手段与主要情报源)――(三)自我评估,发现须加强保护的薄弱环节――(四)实施具体保密措施并根据实施效果作出相应的反馈、调整。
二、开展反情报工作的一般方法:
(一)堵漏:这是最常见的办法,其核心就是找到各种可能泄露保密信息的渠道并塞住它。一般来说,常见的泄密渠道有:媒体对于某些问题的深度采访、向政府及专业机构、团体提交、披露的有关档案、报告;技术与营销人员的专业论文、公司领导涉及过多细节的演讲、对预有图谋的外来参观人员疏于管理、对关联单位可获得的有关信息缺乏追踪、心怀不满或易于收买的离职与在职员工;管理不严的公司文件与计算机数据。
(二)隐真示假:情报工作是花费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大的一项工作,如果能使竞争对手的情报部门在一些无意义或虚假的信息中纠缠不休,事实上也就保护了我方的敏感重要信息。所以,在对方有明显不道德行为的前提下,我方也可以以适时、适当散布假情报――“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的方式加以反击(这一条在公司收购等“短平快”式的行动中特别有效)。
构建企业竞争性情报系统的一般程序与要领
说明:企业竞争性情报系统CIS的常规定义更多是指一个建立在Internet平台上支持企业竞争情报与战略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里考虑到目前国内一般企业的现实情况,更多地把它界定为开展这类工作的一套体系与构架。
一、程序:
(一)基本评估、确定需求:
公司负责人、情报需求部门负责人与情报部门负责人一道对情报需求与情报工作现状作出评估,确定情报收集的范围内容、锁定关键的竞争对手、须收集的关键性领域(技术、营销还是财务信息),然后以此列出关键性情报收集课题表。
(二)设置机构、配备人员:
竞争性情报部门具体设置在企业哪个部门,直属哪一层级管理对于情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是很大。一般说来,竞争性情报部门应按照以下几条原则进行设置:
1、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的部门:如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技术是决定其生存、发展的核心因素,其情报部门也就自然应设在产品研发部门。
2、企业赢利的关键领域: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对于一个多品牌、多产品的企业而言,其情报部门当然应优先安排在核心品牌所在的领域、部门。
3、企业管理架构中的核心部位:对于某些权力高度集中、总裁事必亲躬的企业而言,情报部门就应当设置在最接近总裁的部门,如总裁办公室或由总裁直接领导。部门位置确定并定人定岗定责后,就应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具备相关背景、专长的人员及有关装备。
(三)以项目为目标构建网络,形成工作准则,开始试运行。
二、要领:
建立一套完整实用的竞争性情报系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没有专业的策划公司协助时(即便有,也不能完全依赖策划公司),企业想通过自身一次性的投入就建立这样一套系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建立此类系统前树立一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建成一部分,投入使用一部分,根据实际效果再加以调整完善的工作指导思想很有必要。从国外企业以有的经验来看,建设这样一个系统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组织:
1、初创期:临时指定负责人;
2、成长期:专人负责;
3、飞跃期:专业职能部门;
4、成熟期:首席情报官(CIO)领导下的专业部门。
(二)资源:
1、初创期:拥有上网的电脑、主要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源;
2、成长期:形成专业资料库、在公共数据库获得联机服务;
3、飞跃期:拥有自身的专业资料库与初步完善的数据库并与若干大型数据库网;
4、成熟期:全面建立了以Internet平台为依托包括数据管理、情报分析、情报加工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三)收集渠道、方式:
1、初创期:零星式的、以人际网络、公开文献为主;
2、成长期:拥有较稳定普遍的人际网络、尝试建立全员调查制度;
3、飞跃期:综合运用公开、秘密多种手段收集情报,全员调查制度全面落实;
4、成熟期: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情报的基础上还能通过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比对分析。
(四)效果:
1、初创期:情报不及时、质量不稳定、内容也不尽系统;
2、成长期:情报的质量有所提高、系统性加强;
3、飞跃期:真正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情报的及时性、系统性与针对性均有所加强;
4、成熟期:基本达到情报准确、反映灵敏、全面辅助并介入决策的标准。
从上表可以看出,建设一个完善的竞争性情报系统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从草创到成熟一般须有三四年的时间。综观柯达、施乐、Bell Atlantic等这方面成功企业的经验,除了决策层对竞争性情报非常重视、应持之以恒地加以支持外,还有几个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1)情报需求者与情报部门都有明确的目标重点:前者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后者是明了自己首先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尽快地表现出自身的价值。
(2)情报需求部门除支持情报部门的工作外,还积极地参与到情报主题的确定,情报的分析及如何分享、利用的讨论中去。
(3)情报部门有明确的以实践(项目)为基础,以未来为导向,既重视公开资料收集,又不忽视人际网络建设的工作指导思路。
(4)情报部门与产品研发、销售、财务部门良好的沟通氛围与顺畅的协作关系。
(作者:郑刚 Email:frank-1999@sohu.com)
来源:登龙门人力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