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后,跨国公司迅速调整其在华技术经营策略,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技术投入,外商投资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档次明显提高。刚刚出版的《2002-2003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报告》分析了跨国公司技术战略之所以发生了较大变化,既是因为中国政府的要求和政策环境发生了变化,更是因为跨国公司扩大在华投资的内在需要。
在华技术战略的新变化
1、由逐步进入到大幅度转让技术。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是与其进入中国市场同步进行的,采取了十分谨慎的策略。通常的做法是:先设立企业(小规模的),向所投资企业适当转让生产应用技术;然后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产品的生产,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不断地投入动态技术。最后,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在中国市场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后,开始设立研发中心,从事既满足中国市场也面向全球的基础研究。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明显加快,并开始注重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最突出的变化是研发中心的设立。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约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五成以上,主要涉及机械、电子、能源、交通、信息、化工等领域。中国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都是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而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中又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来进行的。
调查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采用的是近三年的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约占一半,申请的专利数约占高新技术产业申请专利数的2/3,在高新技术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都占有较大的比重。
在中国投资取得成功的通用电气、摩托罗拉、IBM、朗讯、杜邦、宝洁、英特尔、西门子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都在加大。
2、由被动的硬性技术转让到自觉的技术投入。
中国向跨国公司开放市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换技术。因此,中国政府以往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有强制性的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在2000年底修改前就明确规定,设立外资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或者产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这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是一种被动的硬性要求。中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鼓励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政策措施,如外商投资企业属于先进技术型企业,设备进口可以免征进口环节的税收,所得税可以延长三年减半征收。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的承诺,目前中国取消了对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强制性要求。
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技术产业与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10至20年间,其发展速度将难以估量。跨国公司向中国技术转让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目前中国取消了对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强制性要求,也放宽了专利技术的保护期,知识产权将更加得到保护。因此,跨国公司从竞争的内在需求出发(产品不管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在国际市场销售,都要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撑),都自觉主动地加大了对中国技术的投入,加快了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步伐,在汽车、家电行业表现的最为突出,几大汽车厂商都开始将最新的车型投放到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对其在华设立的企业的技术投入越来越大。
3、由单纯的技术转让向研究开发经营战略的转变。
中国入世带来的市场开放,促使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进程,具体表现为:一是设立的速度明显加快。前几年也就设立近200家,而近一年来就设立了100多家,目前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达400余家,其中许多家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二是对研发中心的资金投入明显加大。许多跨国公司增加了在研发中心的投资,有的一年就增资几千万美元,而且进口了许多最先进的设备。三是研发中心的技术成果显著,基础研究在加大。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所研发的技术大都是和生产相连的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以发展为主,纯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多,一般来讲,这种基础研究大都在跨国公司的本部的研发中心来进行。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跨国公司已开始将一部分基础研究放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来进行。
4、产业结构转移与技术投入同步进行。
如果把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投资作一比较,实际情况证明:跨国公司很难通过技术转让将最好的技术卖给中国,而且大都不追加动态技术。而外商直接投资则不然,外国投资者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要不断地追加动态技术。一般来讲,只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具有一定规模,其投入的技术都是最先进的,如果这一产品是面向国外市场则对技术的要求就更高。<
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争夺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间进行,美欧日占了世界技术贸易额的97%,少数进入发展中国家也是集中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是跨国公司最为看好的市场。
5、技术投入与发展配套相结合。
人们注意到,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一个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各种科研技术合作,由跨国公司出研究经费,大学等科研机构具体进行研究,通常这种研究课题都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课题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产权也都属跨国公司所有,跨国公司再将这些成果拿回去继续进行研究。用这种方法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了中国高校等科研结构的廉价的科研力量,同时也不担心技术泄密。当然,对高校等科研机构来说也不失为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应该有效途径,也是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初始过程。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另一做法是对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扶植,通过OEM、ODM的方式进行合作,并不过多地投资设立企业,而是寻找内资企业作为供货商,对一些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支持,使其达到所需的技术标准,采购其产品进入其全球生产系统,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明显地加强了对配套生产的要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表示,不光是要在中国建整车厂,还要将所有的零部件配套厂都带到中国。
6、对技术的控制性增强。
跨国公司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技术的独占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其核心就是技术的竞争,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大都是专有技术,因此如何控制和对技术保密就成为跨国公司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总结以往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企业越是要对企业控股,愈是技术先进的企业,跨国公司愈是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跨国公司在中国采用的技术主要还是以应用技术为主,这些技术多是围绕着其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来进行的,通常来讲在独资企业和外方控股的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国内领先的。
实际情况也表明跨国公司投资的独资企业技术的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营企业,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技术水平要优于其不控股的合营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大大优于其向内资企业转让的技术,这也是这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大都选择独资企业的原因之一。2001年外商投资新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占60%以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一趋势愈加明显,2002年外商投资新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进一步上升到65%以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