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私营企业存在严重的“用人误区”

“首选进机关,无奈去国企,实在不行到私企”,这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者的普遍心理。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才不愿意进私企呢?记者认为,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私企用人制度不够完善,存在严重的“用人误区”:

误区一:重朋友介绍轻市场配置。不少私营企业CEO觉得用“自己的人或朋友介绍的人”心里才踏实。实际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引进外部知识、技术以及外来管理经验变得越来越重要,只靠“圈里人”打“天下”是远远不够的。

误区二:重高薪轻保障。在人才招聘现场,几乎所有的私企在待遇上只提一项――“薪金多少多少”,而诸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根本就不提。有大学生表示:“私企用工太随意了,根本就没有稳定感!”

误区三:重使用轻培养。采访中,不少私企CEO明确表示,现在需要的就是“拿过来就能用的人才”,至于员工培养、培训,不仅耽误时间还要投入资金,不能做那“赔本买卖”。也有私企CEO担心,投入资金花力气培训员工后,弄不好员工还要自己办公司或者“跳槽”,要是跳到竞争对手的公司去,就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然而,对许多人来说,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是保证自己技术水平跟上发展需要的前提,否则,不知道哪一天,眼下拥有的那一点本事就跟不上市场需求了。

误区四:“巧用”人才“青春期”。如今,不少私企看中了人才创业的最佳年龄段,将其视做最好的“资本”和“财富”,千方百计拿来为自己廉价使用,并美其名曰“巧用”。一些饭店、旅店、商店的管理人员拥有这样那样的学历文凭,他们不愿意再学习,也不愿向更高层次人才发展,而是将宝贵年华用来挣那点微薄的收入,往往最佳年龄段一过便被CEO辞退。

企业呼唤“人才租赁”

不久前,一家企业想从人才市场上找一位研究生担当某项食品开发重任,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到理想人选,可是当人家了解了公司状况和薪水后便打了“退堂鼓”。公司管理人员说:“眼下食品开发人才十分紧俏,身价也高,如果长期聘用,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根本吃不消,但在短期内又急用。如果有人才租赁市场就好了,可以以项目定报酬,一次一算!”

“人才租赁”是人才流动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在广州、上海等城市已初露端倪。“人才租赁”与传统的人才聘用不同,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而只有有偿使用关系,而由人才交流中心负责租赁人才的人事管理、转付工资和福利。

“人才租赁”对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尤其有利,不必过多储备人才,降低人力成本。对人才本身来说,有人才交流中心为自己缴纳社会保险,发放工资福利,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最大限度地从“单位”中“解放”出来。

专家建议,应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等进行全面测试,并评鉴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倾向、工作技能、个性特征和发展潜力,以供参考;出租方要界定人才等级,根据不同的课题、项目和人才等级,实施不同期限和要求的租赁方式。 (新华社记者 张洪河 梁栋)

商报链接:学校专业设置应面向市场

唐山一家快速发展的超市急需大量拥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收银员及理货员,可是当地竟没有一个学校设置超市专业。为满足需要,超市只能委托一所经贸学校办起短期培训班。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不久前,河北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农、林、医、水、师范及计算机、文秘、企管等专业毕业生严重供过于求,而金属加工、焊接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工工艺人才则十分紧俏,难以满足需要,供需之间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一些专家指出,我国某些大中专学校专业狭窄,设置不合理,脱离市场,是造成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之一。天津人才市场国内交流部部长王克平说,教育机构应加强市场调研,建立高校专业信息预警机制,不断跟踪和调整所设专业,按照市场变化有计划地淘汰和增设专业,以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变化,尽量压低“废品率”。他认为,专业设置还应有一定前瞻性,力争用新的专业人才催生新的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专家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快速走向市场化,可是教育体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有些方面甚至还在沿用几十年前的苏联体制,这使得各类高校市场意识淡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够。 (摘自《北京现代商报》)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