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邀请一位好友为刚翻译完的《沉静领导之道》审稿的时候,收到了这位老兄一封有趣的回信。他是个金庸迷,对《沉静领导之道》有些另类看法也不直说,便举了《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大侠的一句话来点化我――令狐冲道:“人生在世,会当畅情适意。连酒也不能喝,女人不能想,人家欺负到头上不能还手,还做什么人?不如及早死了,来得爽快。”
我想,他是不大满意小巴达拉克教授在这本书中讲了那么多“克制”――几乎每一个案例里头都有克制的情节,有的还真的让你觉得有点生窝囊气。
比如说这一出,当波拉?薇莉的上司不让她参加一次会议,理由是她是个“女性非合伙人”的时候。勃然大怒的女经理想马上就冲进公司高级合伙人的办公室,宣布她将提出一项关于歧视的指控。不过,这只是“想”;就在我们以为会有一场激烈的冲突发生的时候,故事变了节奏。她并没有说出自己的感觉,只是冷静地告诉这位合伙人:“你知道,曾经有人告诉我,因为我太缺乏经验,和大家相处的时间不够长,还没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信心,所以不能参与团队的活动。但从来没人跟我说过我不能参与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性别。”这位合伙人瞪大了眼睛,笑了出来。
为什么会笑呢?光这么断章取义地看中文你会觉得莫名其妙――不过,我还是最后加了个脚注来向读者交待――中文翻译这块的时候有点顾虑,因为原文是说――I didnt have the right equipment――这句语带双关的话,译得不好怕把书连累成R-13级。接下来的故事就是薇莉说她开会要迟到了,然后离开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沉静领导之道》里头不少,估计我那位朋友生了一肚子闷气,所以才叫来令狐冲教训我的。波拉?薇莉的态度是把要打出去的拳头收了回来,她的策略并不符合我们所熟悉的英雄主义领导之道的标准。然而她的判断是,坚持强硬的立场――无论是直接去找那位高级合伙人,还是执意参加下午的会议――都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什么好处。她意识到自己在伦理上有责任保持一种克制的方式。 克制并不是怯懦地逃避,也不是克己复礼,没事打碎牙齿和血往肚子里头咽,一定要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较劲对着干,那太虚伪,属于“愚蠢”一类。事实上,沉静领导者并不打算压抑他们的感觉,但他们的确希望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它。他们认识到,用强硬的态度坚持原则可能是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也很可能使情况变糟,因此,他们选择了自我克制。当人们走上歧途的时候,急速前行会是个极大的错误,所谓南辕北辙,愈行愈远。
王小波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段子,说他去开某个会的时候曾看到一位男会友穿了一件文化衫,上面用龙飞凤舞的笔迹写着一串英文:OK,Let’s pee!王小波写道:“总的来说,这个口号让人振奋,因为它带有积极、振奋的语调,这正是我们都想听到的。但是这个pee是什么意思不大明白,我觉得这个字念起来不大对头。回来一查,果不出我所料,是尿尿的意思。搞明白了全句的意思,我就觉得这话不那么激动人心了。众所周知,我们已过了要人催尿的年龄,在小便这件事上无须别人的鼓励。我提到这件事,不是要讨论如何小便的问题,而是想指出,在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弄明白是在干什么,然后再决定是不是需要积极和振奋。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当然,有些人在这类事情上以为,无论干是什么,积极和振奋总是好的。”克制绝非袖手,积极切莫随便。在现实生活中,克制常常是伴随着委屈,伴随着无法与外人道的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从长远看,对于领导者又是有价值的。
作为一位令人尊敬的领导者,在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策略上一直有其独立看法的鲍威尔将军在案头的铭文上写道――“在所有显示力量的事物中,克制最能给人留下印象”。事实上,克制不仅最能给人留下印象,而且,正是克制才使“做正确的事情”与“正确地做事情”兼备、平衡的沉静领导者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