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用在管理上,涵义便是要做好管理工作,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明确并整合自己的管理角色。但“管理无定式,管理无时尚”,实际的管理,没有统一的套路可走,更需要的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实践和心智锻炼来超越“定式”,真正悟出切合自己的模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管理者与行政官员的身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导致了企业管理行为的扭曲。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所有者、经营者通过权利机构、决策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形成了各自独立、权责明确而又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一法人治理结构则使另一新的富有一定才能的管理者——职业管理者应运而生。中国出现职业管理者的历史不过十年左右,除了IT行业内一些很成熟的外企和为数极少的民营企业外,大多数公司管理层的职业化程度都不高,职业管理者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为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瓶颈。
在宏观上,中国企业目前正在酝酿一场变革,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职业管理者市场在中国已经初露端倪。企业高薪聘请职业化的管理者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已呈燎原之势。而在市场竞争中,作为主体的企业也应由职业化的管理者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有这样,也才能真正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同时,更退一步,从管理的本意讲,管理不仅仅是企业主的事,更主要的是企业主如何让其管理者完成管理之事。
在实际的管理运作中,职业管理者以其英明决策和创新能力激活并保持着企业生命力,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者、修正者。职业管理者的存在及其功能的发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可以说,没有职业管理者,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一般意义上,我们对职业管理者标准的界定为:职业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才能,需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在道德和专业两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
职业管理者应对股东、对公司绝对忠诚,把维护公司利益、实现股东投资价值最大化作为一切经营决策、管理行为的准则。
职业管理者应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尽全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严守公司商业秘密,还要有良好的职业能力,能够把所受的教育培训和职业经验恰如其分地发挥出来。在履职过程中,特别是要善于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对新事物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职业管理者要具有超凡的规划能力,能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的规则,形成独特的经营风格。
职业管理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要能准确判断市场、合理规划、正确决策;要永不满足现状,敢于迎接甚至发起挑战。
我们不妨把具有以上素养的职业管理者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这也是本文所阐述的管理者。而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在个人的理论素养上又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管理者应具有哪些个人素质?
第二、管理者如何确认自己的管理风格?
第三、管理者应把握和适应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哪些管理特点?
第四、管理者担当的主要角色及角色整合。
以下,就此四方面提出个人观点,与各位管理同行交流。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至少应有以下的个人素质:
●具有一定的专业才能和管理素质;
●具有承上启下,分解、整合能力;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具有一定的管理悟性。
管理风格根据个性的不同一般有四种类型:
●激励型:兼顾结果与手段,正负激励并举。
●逻辑型:富于理性,做事严谨,追求完美。
●情感型:换位思考(体验对方的情感),感情申诉(敏锐对待对方的情感与想法,结论代表双方的观点)。
●团队型:发挥大家的潜力和潜能,具有共同的目标,共享成就与分担风险。
事实上,在实际的管理中,以上风格往往表现出综合的情况,具体形态有激励团队型、激励逻辑型、团队情感型、逻辑团队型。管理的风格是与每个管理者的个性密切相关的,无好坏之分,但每个管理者必须根据情况,在实际的工作中以四种类型为基础调整自己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管理潜能。
管理,在企业的不同阶段,所需风格不同。作为管理者,要融入一个管理团队,首先要接受公司的文化,并迎合公司的文化(管理模式和公司价值观,当然一个公司的管理文化不合理另当别论)。具体,要介入管理,管理者要考虑:公司的生命周期,公司的背景(文化、区域),管理职能(销售?生产?项目经理等),具体的运作范围(沟通者?维护者等),以及上司的喜好与自己分担的管理角色。
一般,我们把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和管理趋向为:
成型期——创始阶段,以生存为首要目标,富有开创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此时的主导管理风格是开创导向。
定型期——成长阶段,公司不断发展,快速成长,重视效率与成果,建立规章制度,组织复杂系统,克隆成功模式。此时的主导管理风格是规范导向。
转型期——成熟阶段,全面占领市场,高度居安思危,不断追求创新,善于承担风险,追求品质品牌。此时的主导管理风格是创新导向。各阶段的主导风格不同,这就要根据公司的发展阶段来调整自己的风格。
管理者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者担当的主要角色有:工作者、领导者、训练者、沟通者、咨询者、维护者。
一个管理者首先自己是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诿功担过;其次为领导者,授权灌能,引导部下达成共识;训练者,指导部下做什么,教会部下如何做,因为管理是通过他人来达成目标,管理也称为借力成功,借上司的权力,借同事的能力和部下的努力;沟通者,让部下拥有足够的情报,了解部下的需要,倾听部下的心声,与上司保持信息交流,与其他相关部门(公司内外有)沟通;咨询者,关怀部下的需求,随时提供有效建议;维护者,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维持工作计划的执行,妥善处理“违规事件”。明确这六个方面,才能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全面地进行,而在明确这六个方面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管理的实际当中,还要进行这六方面的角色整合,根据事宜时势,突出重点。
总之,作为职业经理的管理者,在市场经济的企业中愈来愈发挥者重要的作用。作为管理者,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素质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明确作为管理者的一些必须的理论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当然,管理无定式,管理无时尚。管理应遵循一定的规律,但管理更需要一定无形的心智锻炼来超越自我。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承顺了万物的生生不息,参悟了其中的规律,具备了一定的心智功力而超越,由无为而有为,才能在管理之中游刃有余。
这是管理者要追求的另一种境界。(姜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