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式的管理哲学,或可收效于一时;但是让员工真正地心悦诚服,却是我们最终努力的目标。
充满敌意的工作环境,不可能有和谐的工作气氛;充满命令式的语气,很难让人心悦诚服。
身为经理级主管人员的您,若笃信权威式的管理方式,您可能要注意了。
因为事必躬亲的主管人员,很可能让下属人员变得被动,「喊一动,做一动」的工作模式,只可能有短暂的效果。就一个群体而言,这是不利长远发展的。
不少人相信:「对下属不能太客气,否则他们必将骑到我们头上来。」于是便以权威式的管理模式,强将自己的价值观加诸于下属的身上,这种笃信「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心理,一时之间或可获致效果,但却不是最理想的处理方式。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以下举两个例子,您不妨设身处地的感受看看,那一种方式较为理想。
状况一:老李敲敲门进入经理的办公室,经理还没等老李坐定,便把公文卷宗往桌上重重一摔,怒道:「老李,这就是你上个月的成果吗?一个月你就做这么点东西出来,公司是请你来吃饭的啊?」
老李正要接道:「经理,这是因为上个月……」经理打断他的话说道:「哪有那么多理由,下个月再这样,你就倒大楣了。」老李摸摸鼻子,一言不发地离开了。
状况二:经理把老李叫进办公室,老李心想被叫进办公室准不是好事,于是做好心理准备,进了经理的办公室。
经理请老李坐下,和颜悦色的对他说道:「老李,你上个月的业绩不是很理想,但依我的观察,你并没有松懈自己,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老李看经理如此诚意,也就很坦诚地讲出了他的难处,而经理也因此对老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主管应体谅下属的难处
前述状况一,经理采取的是高压方式,使老李和经理面对面时,没有机会,也没有那气氛让他诉说难处,因此长官和下属之间,不会因这次的沟通而拉进距离。唯一有一种例外的状况即是,老李真的因为工作上的懈怠而影响到业绩,经过这次教训,他因感觉到压力而较卖力工作。但在保险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身为一个主管人员,我们宁可相信每一位员工,都在尽心尽力地工作,业绩滑落可能真的另有原因。
而在状况二之中,老李和经理聊了很多,那是因为经理塑造了一个适于双方沟通的情绪和气氛,双方都可能因这次的沟通,体谅到对方的难处,也得到了宽容,那么在日后双方沟通的管道上,也将会更为畅通。
每一位经理级人员,都有他自己的管理哲学,正所谓「各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但在这么一个急遽变迁,个人权利意识高涨的时代,长官与下属之间的鸿沟,已不再那样泾渭分明,因为平易近人,乐于为部属排难解纷的长官,更容易得到大家的欢喜,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