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贯标认证的困惑与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企业近两年从东南沿海到内地掀起了一股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俗称贯标)的高潮。通过认证的企业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也在市场上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但是,我国企业在贯标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出现了不少问题,通过认证的企业不仅没有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反而影响到其市场形象,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

企业在贯标认证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贯标认证的动机出现了偏差。企业贯标的动机应该是把管理者推动和受益者的需求融为一体,有效的改善企业的管理,满足顾客需求,提高管理水平。而我们有些企业贯标的动机是为了顺潮流,赶时髦,为认证而认证,为摆样子而认证,等到认证一完,证书到手即一切又恢复原貌,原来怎么做,现在依然如故,贯标完全失去了意义。这样做不仅浪费了企业的管理资源,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闲置,而且还造成了企业管理费用的增加,一旦认证机构前来监审或改版认证,企业又不得不另起炉灶,大大增加了认证的费用,更重要的是这种赶时髦、摆样子的贯标丝毫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也不可能通过改善内部的管理来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未能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目前我国企业在贯标过程中的通行做法是确定认证目标以后,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编制本企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并负责协调质量体系的运行、检查和监督,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则指定一个或几个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联络、协调工作。所有的贯标工作都由贯标机构和贯标员去做,其他人员包括单位的主管领导既不学习标准及本企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也没有明确自己在质量体系中的职责和权限,更谈不上按照标准和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本单位本岗位的工作。没有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只能是纸上谈兵。

将贯标认证变成了应付检查。我们有些企业认为贯标就是应对认证机构的检查,贯标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文件、资料,就是对照标准找支撑材料。诚然,ISO9000标准强调要用文件、记录来支持、验证质量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但这些文件、记录应该是在质量体系的运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事后套用编写出来的。企业认识上的误区使企业的贯标认证工作变成了应付检查,按照标准建立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又回复到传统的管理方式中运行。

提高企业贯标效果的对策。

上述问题如果不解决,不仅会影响到企业贯标的实际效果,阻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长此下去,还会损害企业的市场形象。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管理者重视。管理者必须加强ISO9000标准的学习,提高对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作用的认识,改变传统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并将目标层层分解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有规则的、系统的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制定改进质量体系的措施并层层落实。

全员参与。企业各级管理者应该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标准和根据标准制定的本企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提高对贯标工作的认识,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只有全体员工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要做的事、要负的责都清晰明了,全员参与的原则才能得到切实的体现,企业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有效运行。

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来支持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比如,目标管理,为企业制定和实现质量目标提供了方法;系统管理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方法;市场调查和分析使企业能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或期望,能监视和测量顾客满意的信息。等等。企业只有在实践中自觉的运用这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常有效地运行。(杨治)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