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在强手如林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人才对社会的作用。
不管是造历史,创伟业,叱咤风云惊天地,人的因素总是第一位的,人类社会的一切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领导干部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集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善于识才、用才、容才、惜才,这是一个成熟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必备才干。
一要有识才慧眼。
识人是用人的基础和前提,能否发现和识别什么层次的人才,是一个“剖石为玉,淘沙为金”的复杂过程,与领导者自身水平直接相关。古时”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萧和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等识才爱才动人故事,广为传颂至今。”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
对人才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既要知其长,又要知其短。聪明的领导者就要善于不断调整看待下属的视角,挖掘人才的优秀品质和潜在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形成上下级关系融洽、工作效率高的共事环境,这样单位就容易出成绩、出干部、出人才。
识别人才,就是要以务实眼光看政绩,实绩是人才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要正确、辩证、全面地认识涉及显绩与潜绩、前绩与后绩、单绩与全绩、数绩与质绩、物绩与人绩、上绩与下绩、虚绩与实绩的人才评价的七个问题,甄别虚实。看他的政绩是不是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看他所做的工作绩效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看他为取得某一政绩做出了贡献和目的,看其政绩表现是否有真正的效益,要分析投入产出比,如果搞的是“亏本经营”,哪怕“经营”得再热闹,也不能作为有效政绩。
二要有人尽其才的魄力。
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因能网络人才而获得天下。刘邦文化低,无治军的经验,是个常败将军,多次险当俘虏,但他有自知之明,放手让张良、萧何、韩信等能人去干,特别是他大胆地起用了韩信,为夺取天下奠定的胜局,使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因不能重贤纳谏而兵败自刎。相反,聪明才智的化身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却连连失误:任用骄狂的关羽,损兵折将失荆州;冷落排斥魏延,智勇功绩不与肯定,终逼为反;轻信错用马谡,痛失街亭,造成不可挽回的败局。假设诸葛亮知人善用,可能大业早成。
领导者使用人才一定要做到用当其时,用在最好的时机;用当其位,放在最好的位置上;用当其长,发挥最大的优势,各显其能。
一是用其所长。要根据人才的特长,分配最合适于发挥其长处的工作,注意能级相适,避免人才错位,人才只有与其能力相适应,才能纵横捭阖、大显身手。
二是用其适时。人才成长过程中有自己的最佳成长期,领导者在选才用人上要有时间紧迫感,让人才的工作适应各种不同的最佳时期。
三是用其所愿。重视个人的意愿,让他去干自己喜欢干的工作,有利于激励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从长处用人,人人皆成功,从短处用人,人人皆失败,要坚决打击和杜绝“拉帮结派立山头,任人为亲扯裙带”的用人腐败的现象,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
三要有容才的胸襟。
容人是一种重要的用人方法和艺术,是衡量领导者用人能力强弱与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一是能容反对过自己的人。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下属一些观点直露、态度激烈、言辞尖刻的批评,在用人上要不计前嫌、有“海纳百川”的肚量。
二是能容犯过错误的人。对那些犯过错误又勇于改正的人才,领导者应给予他们施展才干的机会。三是能容才能高于自己的人。
作为领导者,要容得下才华比自己好、能力比自己强、本事比自己大的下属,更要容得下将来会取代自己和超过自己的下属,自觉做到爱才不妒才,护才不毁才,重才不弃才,真正让优秀人才茁壮成长,脱颖而出。
四要有惜才留人的环境 .
人才的流失多的原因:一是工资报酬,人才往往向高收入的部门单位转移,追求更好的经济利益;二是人事环境,人才是否能够留住,取决于他能否得到重用、心情是否舒畅、有没有好的发展前途。
尊重培育人才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前提。要坚决摒弃“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吝啬用人观,应善于关注人才需求什么,应想方设法帮助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满足他们自我的需求,才能拢住人心留住人。
良好的用人机制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保证。要建立适合人才发展和成长的培养、使用、考核、激励等制度,在利益分配上对人才的劳动价值应给予充分肯定,实现责任、贡献、报酬相统一。(周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