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用人原则:用“马草”代替“割稻”

从前有两个喂马者,喂马者甲说:我喂马是看它以前能跑多远,就给它多少草吃;喂马者乙说:我喂马是先给它吃饱了,再看它能跑多远。甲问:马吃饱了草,跑不远,你不是亏了?乙问:你根本不知道马能跑多远,马都吃不饱,怎么能跑呢?

张韬厉以宁的两个故事 加入WTO以后,人才竞争将更为激烈,西方大跨国公司将以其雄厚的实力和优厚的待遇,对国内人才形成强大诱惑。过去是都出国,现在不用出国,只要到外国的大公司工作就可以了。因此,人才的流失将比过去更加严重,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途径,首要的当然要大力发展教育,大量培养高级人才,但是这个方法太慢;二是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年薪制、股票期权、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吸引人才,但很多人对此有思想顾虑,怕收入差距过分拉大。

这就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形成一个很大的转变,在看这个问题时,要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采用年薪制及配发个人股权之后,个人的收益是提高了,但最大的受益者是国家。

对此,厉教授曾经讲过两个关于“孔子的学生”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宣布,在国外游历的鲁国人凡发现有本国人在别国沦为奴隶的,鲁国公民可以先花钱赎回,回到鲁国后可以到政府报销所花的费用。孔子的一个学生在外国发现了一个鲁国人在当奴隶,于是就把他赎了回来,但是,他回国后并没有去政府报销,别人都称赞这个学生道德高尚。可是孔子却批评他说,你这样做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获得自由,因为,如果别人也在别国看到了鲁国人沦为奴隶,那么,如果他赎买他回来报账,就会有人嘲笑他道德品质不高,如果不报账,他就损失了一笔钱,在赎与不赎的问题上就会犹豫,这样,他就只好装作没看见,而不去赎买这个奴隶,很多在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也就因此不能回国,国家大好的政策就会被你败坏。

第二个故事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冒死救起了一个落水的人,这个被救的人家庭富有,就酬谢给他一头牛,孔子的学生很高兴地收下了。在当时的时期,牛是很贵重的,由此,很多人指责这个学生道德不高尚,贪婪,这么重的礼也收。而孔子却表扬他:你这么做就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去冒险救人,使更多的人获救,做得对。

所以,衡量一种收益分配机制应从谁是最大受益者出发,赎回奴隶后报账,赎人者固然获益,但最大的受益者是其他的奴隶;救人者接受了报酬,但最大的受益者是将来掉下水快被淹死的人。给人才以股权,本人得到了好处,但最大的受益者是国家,是社会,是企业,而且,该你得到的收入你就要拿。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发展起来,有利于吸引留学生回来,有利于留住人才。

常规发展的秘密 一个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厉以宁教授在谈到WTO下中国人才发展的战略时表示,第一个基础是物质基础,第二个是道德基础。前者只能保证企业的常规发展,但后者却能保证企业的超常规发展。这种超常规的发展在于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利用。

谈到人力资源,我们就会顺理成章地谈到企业文化这个词,它无时不在发挥着人力资源的作用,在我们兴致勃勃地试图给它下各种概念时,经济学家却更喜欢研究它的任务:打出企业风格,赞叹它的凝聚力――厉以宁认为企业文化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员工的认同感,这也正是人力资源部门最根本的工作。

员工同呼吸共命运,那么,一切困难就都好解决。厉教授给我们讲了这么个例子:有这样一个企业出现困难,需要裁员20%才可以缓解这个困难时,这个企业家拿出了两条路让员工选择:第一条,用常规的方式,把员工裁员20%;第二条,把全部的员工的工薪降低20%,然后,众志成城,在企业状况转好后,再把工薪补发回来。

于是,员工们选择了第二条,在这种共同的认同感的情况下,员工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起跑点,并最终使企业扭亏为盈。这就是一个资源配置成功的典范,也是人力资源成功的典范。

这种决策的的绝妙之处是加强了员工的凝聚力,有一种共生死、共命运的观念,员工会更加拼命干,那么,创造奇迹一点也不会让人惊异。

“人是企业最可宝贵的财产,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增值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美的的“马草理论” 这就引发出另外的一个话题,在企业危机的时候固然可以如此取得员工共同的认同感 ,那么,在一个企业正蒸蒸日上,但又不可否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危机又是不可避免的时候,如何让员工有共同的认同感?

就这个话题,美的集团家庭电器事业部总经理张勇涛提出了用人的“马草理论”。并以这种制度上的保证让人才的起跑点争取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致,从而有共同参与竞争的机会,只有在机会面前他们保证有共同参与资格的情况下,对于今天的、未来的企业所面临的每一个困难才有最积极的认同感。事实上,这仍归结到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上的“让员工拥有共同的认同感”这一点上。

作为美的集团龙虎大将,张勇涛谈起关于马草理论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喂马者,喂马者甲说:我喂马是看它以前能跑多远,就给它多少草吃;喂马者乙说:我喂马是先给它吃饱了,再看它能跑多远。甲问:马吃饱了草,跑不远,你不是亏了?乙问:你根本不知道马能跑多远,马都吃不饱,怎么能跑呢?

的确,喂马似乎存在着一个悖论:先给马吃草,怕马跑不好,亏本;后给马吃草,马又跑不了。

其实,喂马者的故事反映了社会上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观点:一个是因人施用;一个是因才施用。这是两个对人才不同的起跑线。在目前的家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当中,这两种不同的起跑线却大量的共存在同一个企业当中。在创业之初,由于各种各样的家庭或创业关系,他们与创业人在感情上拥有了一些不一般的感情,于是,在企业发展起来后,他们就成了可以先喂饱而后再奔跑的马,后来的人才却由于没有这种感情上的因素,却成为先奔跑而后再喂饱的一群。这种不同的起跑线在大企业的存在,势必将影响企业团队上的组成,也很难想象这种组成对企业陷入危机时的应对。

那么,在具体的用人程序方面,企业又该如何运做呢?

张勇涛表示:家家企业都说自己的管理“以人为本”,但真正能够将自己的员工都当作人才的企业并不多。

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形成了一种现象――于企业而言“你做多少事就给多少钱”;于人才而言“你给多少钱就做多少事”,于是大才小用,磨洋工的现象屡见不鲜。

“以人为本”,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似乎一个人能为企业做多少事就支付多少报酬;而我们却看一个人有多大本事,有多大动机,有多大潜能,便把他用到相应的位置上去。对于前者,此人必须先做贡献才对你进行评估,潜能无法看到;对于后者,此人必须有潜能,因事设岗,激发潜能,领导对人才高度信任,此时人才的动机是积极向上的而且是自发的。例如,你要让马去奔跑,不可能让他饿着肚子跑完了再喂食。

譬如,在上市公司,如何看待“草”的多少与“马”跑的快慢的辩证关系,是正确判定一家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方面。

一家公司的费用大幅降低并非是个良好的信号。ST活力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00年度该公司“三费”下降了64%。如果不加深入分析,就会认为其费用管理取得了较大成绩。仔细阅读年报显示,该公司目前正面临着经营逐年滑坡、主营业务萎缩,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由上年的11377万元降低为7175万元,降幅为37%;实现净利润-2473万元,继续亏损。

可见,由于企业已经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甚至有的可能已经丧失了持续经营的能力,出现“三费”大幅下降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费用增加不见得是坏事,费用大降也的确不见得是件好事。投资者在分析一家公司“三费”的增减变动时,必须以辩证的观点来对待。

那么我们将从选拔标准树立的源头做起,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力求科学、全面,对人才的使用和考核力求公开、公正、公平。

这仍然归结到一个共同的认同感与同一的起跑线问题上。千里马是匹什么马? 厉以宁教授表示,市场调节靠的是市场,是无形的,是有工序的;政府调节是有形的,是靠政策、法律等维持的,但对于企业的具体的操作则是鞭长莫及的。但介身于两者之间的就是道德调节了。这一点表现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上也是如此。

对于企业,你可以设定每一个都是千里马,事实上人是不可设限的。于是,对于企业而言,高层具有事业心,中层具有上进心,基层具有责任心,就成为一种企业内的道德调节。在人才的管理上,道德调节是人力资源,也是企业文化的最为有形,也是最为无形的调节手段。

所以说,千里马也只有在与驾御者形成心灵相通的时候,才是千里马。而心灵相通最基本的要求则与其心理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勇涛强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干部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很快溶入团队,就能虚心学习,工作就不会浮躁,有困难不怨天尤人。人才,若没有一个好的用武环境,又如何施展他的才华;而一个好的用武环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决于其人的肚量。肚量越大,汇聚人才越多;人才用武的环境越好,事业也就越兴旺。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要有一个好的环境,这环境包括用人之人的宽宏大量、不信谗言。

同时,我们的基层员工又必须具备完成本职工作最基本的技能。能够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还须有团队精神。我们年轻人在企业中,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从小事做起。最优秀的人他不但愿意做小事,还能够做好小事。“一房不扫何以扫天下”,能从小事做起做好的人方能有机会有能力做大事。在各自相适应的起跑线上做自己应该做的准备,是一个企业人才储备的基础。

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搭建良好舞台。并非等到有了业绩才去使用人才,并非等到规模大了才去设置岗位,我们抓住发展机遇,大胆选拔一批喜欢接受挑战、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能独立开展工作的人才,大胆启用一批对成就感的追求大于经济利益和急功求利的人才。

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人才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发展来讲,企业的环境――舞台极其重要。想要马能跑,就要给马喂草,这与传统“割稻”式的人才应用理论完全不同; 只要具备基本能力,只要具备基本任职条件,你愿意做什么,你认为你能做什么,有能力挑多大的担子,就给你相应的舞台施展拳脚。我们鼓励优秀人才毛遂自荐,加压仍能奋蹄前进。你有创造多大的价值的潜能,企业便给你相应的岗位;给你相应的岗位,就必须创造相应的价值。

很显然,为了提高人才所承受的压力,将最优秀的人才安排在承受企业生存和发展压力最大的岗位上;同时为了最优秀人才身边有足够的资源,将以宽松的资源配置条件给最优秀的人才,让其有充分的职权并高效率地实现他们的任务和目标。这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