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要能人 ,更要管理

能人不是万能的

  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我们一般会认为它的背后有一批精明强干的企业人,或者说是能人。当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企业的能人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能人与管理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曾有一段时期,能人的价格越炒越高,企业经理年薪100万元的情形并不鲜见。我们仔细地思考一番,这种情况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是很不正常的。

  什么叫能人呢?在一般情况下是指智商比较高、知识比较丰富、有特别技能、有魄力、能大刀阔斧拓展局面的人。

  能人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但企业的情况各有不同,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因此,能人,也应该是分类型的,分专业的,分不同功能的,冶金专家就不会是饭店的专家,销售专家又很难正好是财务专家,能搞五星级饭店的人,不一定能搞好街头餐馆。那么企业又怎能找到自己对口的专家呢?

  一个企业找到合适的能人来管理,是非常幸运的。这个能人,用他的才华、智慧、知识、技能和努力,真正为企业带来了发达和繁荣。但就从企业发达的那天起,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从此,企业就被拴在大能人的裤腰带上,能人个人的命运,他身体的好坏,他在法律上是否失足,他的情绪涨落都会给企业带来波动。能人对企业究竟能起哪些作用呢?

  在能人的管理下,企业冲破了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在市场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能人对一些落后的濒临倒闭的企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适应了市场的需要,为常年积压的产品打开了销路。产品销售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这些能人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的改造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但是,能人不等于成熟的企业家。大邱庄的禹作敏应该是个能人,他使大邱庄一跃而成为全国第一村。可惜,因为无视法律,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受影响的绝不仅仅是禹作敏本人或他的家人,还有大邱庄以及以大邱庄为核心成立起来的企业和企业的职工们。

  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的能人只是在某一方面很能干,因为他们中的有些人连最基本的法律常识都没有,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没有。

  能人必须在科学管理模式下才能发挥作用。1996年,留洋归国的某年轻专家,受国家投资银行委托,就任中国某集团公司总经理,年薪150万人民币。就任后,他曾一度成就卓著,但后来他还是选择了离去,因为他没能建立起一套好的管理模式。能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是孤掌难鸣。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渺小的,人治是不能长久的,制度才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合资独资企业的出现,外国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我们的一些企业依靠的是能人而不是科学的管理机制,所以一部分国有企业越来越表现出它们的竞争劣势,企业的亏损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

  能人不能代替管理,企业最终需要的是科学的管理模式。

  通过别人完成任务

  在现实的企业运作中,很多企业经理常没日没夜地工作,没有吃饭和休息的时间,更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像这样的经理并不鲜见,他们每天从早到晚,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亲自抓,可是忙活了半天,企业员工没有一个说他好,都觉得自己在他的手下工作越干越没劲儿,盼着他早日下台。这位CEO也是越陷越深,无法解脱。

  还有很多CEO在诉苦,说自己从来没有当CEO的感觉,更像个”救火队长”和”跑腿的”。他们埋怨自己的下级都是”笨蛋”,不顶事,事情交给他们干不放心,还不如自己干。

  其实,这些经理们并没有真正掌握管理的艺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

  那么,如何做到通过别人完成任务呢?

  在我总结的《A管理模式》中,工作是由下属去做的。通过各级管理人员给直接下级制定岗位描述和述职的方法,把企业运作中的工作分配给各级员工,做到所有工作都有人干,没有人无事可做。

  通过岗位描述和述职,企业每位员工的工作都很明确:谁的事儿谁干,谁的责任谁负。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相互协作和相互补台。不能帮别人种田而荒了自己的地。

  同时,《A管理模式》中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上级对下级,可以越级检查,不能越级指挥”。听起来,这条原则对CEO好像是个约束,但从长远来看,它是把您从”忙”中解脱出来的很好的办法。

  许多管理人员经常越级指挥,造成的结果是对下级能力的否定,而下级也越干越觉得没劲儿,索性撒手不管了,如此下去,造成恶性循环。

  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总是把自己手里的工作分配给下级去做,自己只保留最后否决权。

  假如一个经理面临8件事要处理,他要么全部自己干,要么把8件事分别交给自己的下级去干,哪种方法的质量和效率高一些呢?

  当然是后者。首先,这8件事由一个人干起来不可能每件都是内行,即便是内行,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如果把工作分配给多个人做就不同了,每个下级只有一两件事,况且是上级交给的任务,他们会想方设法地把工作做得更好,因为现代企业的员工都知道应该如何表现自己。这样,每件工作的质量就会提高,完成8件事的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作为经理的你把工作都分配下去了,你就会发现自己轻松多了。任务分配下去,而你并没有失控,《A管理模式》中还有”4小时复命制”,它能使经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分配下去的工作的完成情况,并能及时做出处理。经理的任务是检查、督促,而不是凡事都亲自做。

  《A管理模式》中的检查反馈系统和相应的电脑控制软件,可以做到:管理人员随时掌握企业的数据和情况,使管理人员对企业做到了如指掌。

  在《A管理模式》中责权分明,工作按程序进行,诸事有专人互相制约,企业就会变成一架自动控制能力很强的机器,管理人员只需对它进行”保养”和”维修”。

  企业:追求管理模式化

  经验表明,管理模式化是今后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当前,股份制企业有三个呼唤–第一,呼唤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股份制企业只有实行模式化管理,股东们才会相信你。第二,呼唤职业企业家队伍。以前的企业你愿意怎样管就怎样管,谁来管也无所谓,但今后不行了,必须要请一批有专业管理水平和才能的企业家来管。第三,呼唤社会的监督、保障和服务,也就是企业不能办社会,这里必须有会计师事务所查账,必须有理货公司替它收货,必须有法庭替它裁决经济纠纷,管理和设计公司来帮它设计科学的管理模式,对它进行专家指导。

  模式化管理就是将企业经营者日常的经验理论化、系统化。可能经营者在日常经营中已经这么做了,但那是支离破碎的,随机性的,没有形成制度。经理走了,经验就不存在了,这对企业是个损失,在现代企业中,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的问题,但不是你想提高就能提高得了,你必须有老师,”A模式”就是个好老师。另外,代企业不能靠能人来承担风险,而应靠管理模式去延续,就像麦当劳,见不到一个外国人在管理,但它就是不同于国内的企业。因此,对于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要虚心学习。但不能照搬,照搬是有很大风险的,有不少外国管理经验不适合中国的企业,因为不适应中国人的想法和习惯。

  我反对企业自己设计模式,因为不是专业的,就像单位建大楼一样,自己设计的楼肯定会塌,我们自己可以设计小棚子。企业应该在专家的指导下,以现成的经过实践考验的优化模式为版本,和本企业的各级决策人共同建立起本企业模式。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一部”A模式”就是企业的制胜法宝,它的意义在于,当更多的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真正企业的今天,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尽快与市场接轨、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管理水平的挑战,它们需要完全市场化的、高效的、科学的管理模式,模式也就有了孕育与诞生的可能。在这些专业模式的指导下,在熟练运用这些模式的职业经理的管理下,众多的企业将会少走许多弯路。而没有现代化管理的股份制,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因此,可以说,现代化管理模式是股份制茁壮成长的保障。

  兼并靠实力,管理靠什么?

  目前,一个全国性的资本市场正在形成。各企业能够在资本重组中优势互补,盘清资产,提高竞争力。

  收购企业有实力就行,管理企业需要什么?需要被收购企业按照母公司的意图运作。也就是说,按照母公司的管理模式运作。一项成功的最终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并购,其标志是母公司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与子公司内部管理基础有机融合。否则,被购入的企业最终会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被迫放弃。

  兼并者能否称”优”,这还要看其内部机制和结构,是否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是否有一批职业经理队伍。资本重组之后,任何企业的成功和发展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模式,并迅速地培养出一批职业经理队伍,不管是收购方还是被收购方,陈旧的管理模式都不再适应公司的发展,都需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模式。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双方的内部管理系统才能有机融合。而且,双方的人员在接受这一科学的管理模式时,才会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同样的行为方式来运作。这样才能达到成功的并购。

  目前,有许多公司在兼并行为完成后,才想到管理问题,不能不说是失策。

  为了使兼并最终成功–双方管理系统达到有机融合,企业应当首先革新自己的管理模式,使其科学、合理。公司内部职责明确,自动运转如一架机器,这样当公司购入新的企业时,就可以委派能熟练执行这套模式的人去培训、管理新企业的人员,将子公司变成这架机器的一部分。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重组最终是否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模式的统一和有效。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