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近求远,第一件事就是要重视对下属的岗位培养。
树需栽培,人待培养。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证实,人品质成长与进步,除了自身素质和主观努力之外,处在良好的环境中,并得到领导组织的正确培养,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因素。因此,领导的职责之一,是在肜人的同时,不忘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教育。只培养不使用,这咱培养毫无意义可言,相反只使用,不培养,则是领导的一种失职。
当然,领导者只有育才之心是不够的,还应研究掌握育才之术,即育人的有效方法,要自觉地在工作中循循善诱,启发引导,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要注意为下属施展才能、成长进步提供必要的条件及环境;要在下属困惑与挫折时,及时给予不为只知的支持与帮助;要不断给下属施加工作压力,以防止他们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要允许和提倡下属犯”合理错误”,让他们在磕磕碰碰中成长进步。
培养人的方法有许多,培养人的途径也不限于一二,但最有效的培养乃是工作实践,没有什么培养场所比工作岗位更理想。通过具体的工作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才可称之为真正有效的培养,工作即是培养,培养又是工作,这本身就体现出一种辨证观。
善于育人才,一般都能把下属的每项工作巧妙地当作培养人的活教材。笨拙的育人才,并无这种自满意识,想到的只是尽快完成工作任务。两相比较,前者,尽管比后者多耗费时间和精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做法的效果会有天壤之别。
所谓工作中培养,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整分工,让下属去从事未干好或没接触的工作,促使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高工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其缺点和弱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例如,要培养下属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可安排他到艰苦岗位、复杂环境和涉及切身利益的场合进行锻炼,通过考验,看他们是否具有公仆精神,是否具有实事求是说真话,不图虚名做实事的品德,是否具有大公无私,坚持原则、不讲关系讲党性的品德。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教育。
对那种已大体熟悉和掌握现岗位本职工作要领,并能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下属,要不失时机地交给他未曾接触过的新工作,同时进行适度的指导。对陌生工作感到畏难的人,要教育他们树立只有做才能提高能力的观点,树立全力以赴、全心全意投入新工作的思想,并在取得进步和成功时,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
人才不是天生的,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实践培养和锻炼。实践的过程,既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以充分施展聪明才智,同时也有利择优汰劣的竞争选拔,使人人进入紧张的况技状态,激发调动起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促成内在潜力的释放。经验证明,一个组织中充满人人讲效率、工作满负荷的气氛,这个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工作能力往往提高很快,工作效率也较高。
德国诗人歌德有这样一句著名的格言:”工作若能成为乐趣,人生就是乐园;工作若是被迫成为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此话虽然有些极端,但强调乐趣和兴趣与工作的关联性,是有道理的。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把如果把工作搞得单调、枯燥、乏味,培养效果难免事倍功半。并不是人人都喜欢和习惯于工作,有的是迫不得已,有的是出于无奈。因此,培养人要设法增加工作的趣味性。人人都喜欢娱乐游戏,如能设法使工作类似于游戏,将有助于提高人的工作热情,继而提高工作能力。
观察分析可见,下属对工作的态度主要有两类,即热爱和厌倦。热爱工作者把工作看成是一种享受,乐在其中,积极工作,一旦中止工作则惶惶不可终日。厌倦工作者却把工作视为一种苦差事,并处处想方设法减轻和逃避这种工作。
心理学家经研究证实:热爱和沉醉于工作中的人,激素分泌十分旺盛,并使工和意愿更加强烈。而厌倦工作的人,激素分泌则逐渐下降,结果在情绪上郁郁寡欢,精神上很容易疲倦,对工作越发讨厌和腻烦。
有的人任务之一,就是千方百计使那些对工作提不起精神,缺乏热情的人哪生转变。以跑步为例,如果要人毫无目标和计划地去跑,只能使人感到乏味,虽然没跑多远,也使人感到十分疲劳。若是预先告知跑的距离,以及到达终点后的荣誉和奖惩,自然会引起人的兴趣,使单调的跑步成为呈种追求和享受。联系到具体工作上,如果让下属参与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让每个人了解个人在整体工作中的作用与影响,同样也会使工作充满吸引力。
有人认为,培养人的正宗办法是送出去培训深造,或者是专门系统地讲授书本知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以上所谓”正宗”的培养虽有作用,然而十分有限。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只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象征性的模拟训练,充其量不过是培养人的一种辅助手段。
书本传授和集中训练不管多么完善,也很难保证育人的效果。因为从书本上只能学习原理,道理,从工作实践中才能学到本领和技能。书本上往往回答理论上究竟为什么,实践才能解答是什么,怎么做。从这个意义上讲呀作实践、工作环境,才是真正的大课堂。在这个课堂中,有学不尽的内容,有学不完的教材。在这个课堂中,才能学到真本领,不断增长才干。经过这样的然和敲打,再不行的下属也会有一身长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