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主体是人,成功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认识员工
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没有领导的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是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其间的幅度差距达60%。”也就是说,激励得当,一个人可以顶四个人用。
企业在认识“人”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取决于企业中的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受他们的思维方式影响,这又取决于人的观念。不同的观念,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念形成的根本在于文化背景。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经济背景马斯洛的需要等级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工资水平偏低的条件下,企业可以更多地考虑用工资、奖金等物质因素作为管理员工的主要手段;反之,可更多地考虑采用成就、参与、赞赏等手段。
工作性质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员工,如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由于他们的经济收入较好、综合素质较高,所以他们更注重成就、提升、受重视等方面的因素。主要从事操作性工作的员工,由于经济收入较低,他们更加关心工资和津贴、家属待遇、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问题。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考虑这两个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使用员工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在《管理学》中明确提出:“在各类企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的基本任务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处身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可见,企业应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维护出一个能合理、正确使用人才的环境来。设计和维护这个环境时,应充分发挥以下几个因素: 效率因素企业及企业中的员工,是一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的矛盾统一体。企业要通过员工赚取利润,员工要依赖企业提供机会,二者共同成长,同时二者又要分配利益甚至争夺利益。所以,作为企业主管人员应致力于效率提高问题的研究,使企业及其所属人员把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上。
激励因素美国通用食品公司总裁弗朗克斯说过:“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但你买不到人的热情,买不到创造性,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设法去争取这些。”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激励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要加入到一个企业时,更多地关心两个问题:一是该企业的现状及前景;二是个人的岗位和发展的可能性。反过来,企业关心的是人的能力、发展及对企业的忠诚和贡献。所以,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必须设立成长通道。通道畅通,员工就能随组织的发展而发展;通道阻塞,员工就会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企业外部,这就意味着跳槽或准备跳槽。 培养员工
企业在培养员工方面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明确培养教育的原理。培养过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培养的过程是积极的,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注重正确的引导,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尽可能对员工所面临的问题立即作出反应;分阶段对培养结果做出评价。
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对企业职工,尤其是新职工,应采用入职教育方式,集中教育;对于一般操作人员,可采用分散学习,工作轮换的方法;对于一般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可采用定期集中培训和不定期分散培训的方法;对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高级技术人员,可采用先培训,再上岗,上岗后重点培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