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方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经济学思想,对于经济仍然落后的中国固然十分重要,然而脱离中国的历史和环境,片面的跟踪、拷贝和移植,必然是囫囵吞枣,不得其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看似有些过时,其实蕴涵着大用。老庄思想最直接地揭示了“有为”与“无为”、“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对当今企业经营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无为而治无疑是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相对于“无为”的“有为”,用老子的思想来解释就是(一)过多的指令性计划。领导期望自己能够筹划企业的所有事情同时能预见和控制所有变化和风险;(二)领导思想浮躁多变。在变化的环境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方向,经常性地变动自己的方针政策;(三)领导忙于琐碎的日常性事务;(四)领导贪欲太强,个人的私利高于企业的利益。
现在,我们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借助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和配置社会资源,通过各种资源的自动有效的配置,充分调动民众的力量,先民富后国强,这难道不是“无为而治”思想的有效借鉴吗?
现代商业竞争,已经演变到了一个高级阶段,那就是“竞合”,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这一点十分接近老子的“不争之争”的思想。老子说,“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苦练内功,超越自己,战胜自我,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最终战胜对手,甚至达到不战而胜的至高境界。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关于竞争的最高智慧。因此企业要想最终达到成功并持久保持成长状态,领导者不妨身体力行老庄的“无为无不为”、“无用无不用”的精神,以职工之心为心,以市场之心为心,以无为之心,创造无不为的企业。
来源:企业IT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