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叫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五千余言,文约义丰。《道德经》以其丰富的内蕴和高度凝炼的哲理性,古往今来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是一座含藏有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政治观之外,还涉及到伦理、军事等许多领域多学科的智慧之矿。书中提出不少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不失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老子破天荒提出“道”的概念,作为《道德经》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这里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或说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达的意思。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有重要借鉴意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是否有绝对、一成不变的管理规则或方法呢?显然没有。如:西方近现代管理学家对人的认识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都在不断变化,而且至今无法证明那种对人本性的假定理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有效。从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看,西方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三个阶段,无论那一种管理理论都无法生搬硬套企业实际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在中国自古有“性本善”及“性本恶”之争,近几年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也有“学海尔学张瑞敏—-学海尔不学张瑞敏”等等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之争。这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象归根结底不是学不学谁的问题,而是怎样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益处。根据老子“道”的思想,只有正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失败教训,才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企图一劳永逸地找到一成不变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规则,最终只能“东施效颦”,甚至一无所获,最佳的管理之道只能是因时、因地、因人、因境而定的“道”,即“无道之道”便是最高管理之道。
二、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现代社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效益取决于其内容每个员工的行为,所以企业最重要资源是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管理的基础或根本即必须重视每一位员工,即使是普通的员工。《道德经》39章讲“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6章讲“鱼不可脱于渊”,49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里“贵”、“高”、“鱼”、“圣人”可理解为企业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与之相对应或理解为企业普通员工。普通员工是构成企业的基础,如果缺少了这个基础,高层管理者也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管理者缺少普通员工,自身存在都成为问题。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密切依靠每一位员工,紧紧联系每一位员工,视每一位员工的正当需要为需要,这样才能保证“鱼在渊中”,才能使得企业兴旺发达。《道德经》第64章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可说明企业每一员工是成就企业组织的基础,每一员工所从事的事业是成就企业伟业的根本。
三、充分借鉴人力资源管理技巧
《道德经》的思想可结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巧进行灵活应用。如:
1、管理三宝
《道德经》第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谓兹,可作为以“慈”治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以“慈”为怀,真正关心爱护员工,使员工在企业工作时能体会“柔性管理”或“温馨管理”。现在不少企业主或经营者对待员工动则“克扣工资”、“罚款”甚至有体罚现象,到头来引起员工罢工、诉讼、甚至其他“放火烧公司”等过激行为,最终害已害人,若达到“民不畏死”则“奈何以死惧之”(第76章),而如果用“慈”之法,则可能得员工的拥护,最终是“夫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所谓“俭”可作为勤俭节约理解,“俭,故能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只有不断节约才能开拓事来,“不敢为天下先”可理解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艺术,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先生曾说在中国经营企业应“顺潮流而动,略有超前,快半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不敢为天下先”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最终反而能使企业走在时代的前列即“故能为成事长”。
2、抛砖引玉
《道德经》36章讲“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与取之,必固与之”,这些可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之中,如果企业想争取员工尽可能留在企业做贡献,就必须为员工提供较好生活及工作条件,这样才能使员工安心企业工作。企业要解聘那种但有无过不求有功员工,可以把这种员工安排在其无法胜任的工作岗位上,借其工作失误进行解聘等。
3、弱志强骨
《道德经》3章讲“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这种管理方法可用于企业普通员工的管理之中,如对传统制造业,如制衣、制鞋等企业,企业非常需要熟练工人,但由于企业污染较严重,目前不少企业为节约运营成本,不顾员工的身心健康,最终使员工得职业病,企业不但要赔偿损失,而且失去了熟练工人。企业克扣“工资”及不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实际也是忘记了对员工实行“实其腹”的政策,没有“实其腹”,如何保证员工不断为企业做贡献。“虚其心”、“弱其志”对进行一般员工管理也很有用。
4、以柔克刚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43章),即天下最柔弱的最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里穿行无阻。西方国家战后对企业的管理主要可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重点对人财物的管理,第二阶段即重点放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之上,第三阶段即塑造企业文化实行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恰恰指的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在经营过程中所开成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它存在于员工的心灵之中,自动指导员工的行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刚开始阶段多表现为制度管理,属于初级管理方式即“硬化管理”,若能提升到文化管理,实现以柔克刚,达到和谐管理,最终实现“无为而治”想必为每一个企业经营者所期待。所以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企业的发展要求、汲取中外优秀企业文化、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塑造企业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实行文化管理,实现以柔克刚的管理境界。
5、天长地久
中国企业平均寿命比西方国家企业短得多,当然这与我国企业起步较晚有关,最重要还是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当相关。如何做到“天长地久”,《道德经》7章指出:“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对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企业人力管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能把自己利益始终摆在第一位,这样反而不能保全自己的职位,只有时刻将为员工服务放在第一位,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这样员工必能拼命做好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益,也保全自己的职位,甚至提升职级,促进了公司的发展,最终所有者、经营者受益。
总之,老子《道德经》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诸多启示,本文仅作的一点粗浅的探索,只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能根据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状况,认真领会《道德经》的管理思想,并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相结合,定能使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切近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对解决当前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具有更大启迪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