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买西瓜的故事,讲的是一种用人的哲学。一个师傅有两个徒弟,他想从其中选择一个接班人,可又拿不定主意选谁好,于是决定对二人进行“考核”。那个师傅分别对大徒弟和二徒弟说:“你出门后向左转走一百米,买只西瓜回来。”大徒弟接令后按着师傅的指示出门后向左转,走了一百米远,但没有看到有卖西瓜的,于是打道回府了;二徒弟比较聪明活络,他出门后向左转,走一百米也没有看到卖西瓜的。他想,过了前面这座桥或许有,于是过了桥,但依然没有看到有人卖西瓜。在回来的路上,二徒弟思忖着:也许对面的马路上会有西瓜买。于是他向右转,走了不到一百米,买了一只西瓜回来。“考核”的结果应该怎样裁判呢?应该由大徒弟来接班,还是由二徒弟来接班?你或许会选择善于变通的二徒弟。但师傅终归是师傅,他毫不犹豫地挑选了大徒弟。理由也很简单,大徒弟人老实听话,这样的人办事稳妥,不会出大乱子;而二徒弟就显得花样太多了。让他往左转走一百米,他却还过了一座桥;不仅过了桥,而且还向右转走了一百米。这样的人不可靠,当师傅不在家时,没准会惹出什么乱子来。这不是一个轻松的笑话或故事,而是中国现实的反映。在“买西瓜”的用人哲学下,有多少老实但无能的好人被推到了领导岗位上。他们如果作一个农民,会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好农民;作一个工人,会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好工人;作一个职员,会一个敬业守职的好职员,只是作为领导,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蹩脚的领导。他们当领导当得既辛苦又不自在,当没了自我,却当成了官样文章。当然这并不是他们个人的过错,而是社会所奉行的用人哲学的偏颇。
领导并不是完人,但不是完人的领导必须具有领导的素质。不具备领导素质的好人只能是一个好人,但决不是一个领导;而具备了领导素质的非完人,可能天生就该当官。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三年修出一个秀才,修不出一个商人”。说的是许多职业或职位主要来自于天赋而非后天的“造化”。
中国有句用人的豪言壮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实质上是以品格交换品格的政治交易。信任是消除人与人之间情感隔膜和心理障碍的良药。当你相信一个人时,这种信任不仅能使不“忠”变成“忠”,而且还能换来对方肝脑涂地的奉献。相反,当你不信任一个人时,这种怀疑不仅会磨损他人对你的“忠诚”,而且还会带来他人对你的不信任。不过现在上述人的豪言壮语已被实用主义所修改:用人必疑,疑人要用。因为用人不疑就容易上当受骗,而疑人不用就会没得人用。这算不算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战国时期的陆逊有一个用人的哲学,叫做“忘其短,而贵其长”。所谓“忘其短,而贵其长”,是说如果想起用一个人,那么就要注重他的优点,而忽视或看小他的缺点。这个原则说到底是选拔人才时的原则。不过一个人一旦处于领导位置上,只有他的上级才可以对他“忘其短,而贵其长”,而他的下属则是“记其长,更记其短”。职位是一个人优缺点的放大器,群众是不会小视他们领导的错误的,领导的错误可以被原谅,但绝不可能被小视。
战国时期的韩非有一个使用人的哲学,那就是:善用已之力者,下君;善用他人之力者,中君;善用他人之脑者,上君。凡事必亲躬,虽然勤勉,但却有失领导者的风范;用他人之力,只是自己手脚的延长;而用他人之脑,则是自己智慧的扩充和延伸。把众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并体现在领导才能中,这才是领导者的智慧所在。
用人是一门艺术,用怎样的人,以及怎样来用人体现了用人者的哲学理念和价值判断。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首先是起用者的优秀,然而才是被起用者的卓越。这正是“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逻辑。 (陶一桃)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