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厂当过工人,在公司做过职员,随后又在四家公司做经理。做经理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时间都非常短,长则两年,短则半年,一盒名片还没有发完,就得重印新公司的新名称和新头衔了。二是,因为时间短和自己低能,四家公司都没有赚到什么钱,当然也没有赔多少。因此我的经商经历应该算是失败的。
我失败的原因当然可以找出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缺乏经商的智慧和才干。从企业管理这个角度来说,我最深的体会还是对人的理解、管理、使用,这大概是管理最重要的问题。
现在时髦企业文化,其实企业就是企业,它的使命就是为了赚钱,其它一切说得再好听都没有用。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以人为本”,也是一个美丽的不无诗意的幌子,或者说,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以人作为赚钱的根本手段——你把员工真正当做人来对待,他们才会真正为企业卖命;你把客户真正当作人来对待,他们才会愉快地购买你的产品。就这么简单。
但知易行难。CEO真心对待员工,但员工是否真心对待你?或者说,你如何能让员工相信你是真心对他们好而不是虚情假意?或者相反,你如何判断员工的效忠是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是长久的而不是暂时的?更或者说,你如何能让员工和你达成对人的共识?比如,对钱的欲望以多大为佳,生活的标准以多高为好,工作卖力到什么程度就算优秀,偷懒到什么程度可以容忍,坏到什么程度就应该解雇……类似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如何掌握,要跟非常具体的情况联系起来,所谓要走到哪个山说哪个山的话,哪儿黑了哪儿歇。
对人的理解,与时代社会的大背景有很大关系。很久以前的CEO,即使死了,伙计还会把忠诚奉献给CEO的家人。我祖父曾是个杂货铺的掌柜,大约死于1928年,当时杂货铺的几个相公(伙计),到了七十年代,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头了,逢年过节还要来看我奶奶。现在哪个CEO敢说能找个员工20年不会擅自挪窝,我敢肯定他没这个把握。我自己打工时,一边上班,一边还忙着自己私下里另搞一摊生意,因为公司给我的待遇似乎未能满足我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前景不能让人乐观。到了自己当经理时,为了笼住人心,我让下属的收入高于我,为了帮助下属度过财务危机,我把公司的一大半流动资金主动借给他,但过了不久,他还是离开公司自己干去了。
时代不同了,人的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管理和被管理者双方很难达成真正持久的信任,很难彼此要求对方做出最大的贡献。如何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现代企业应该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