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初期,你可以关心员工,甚至连他妈妈是否生病也一清二楚,他妈妈病了而你是第一个到医院探病的人,员工肯定感动。但当你的企业搞大了,有一千几百个员工的时候,这种感情式管理便不适合,或者变成害处。
中国式管理是艺术式的管理而不是科学式的管理。改革开放二十年,最初的时候是没有资本的,我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兄弟和老婆的卖命,透过感情和义气,将亲戚的劳动力变成资本。最实际的是老婆的奉献,不单没有工资,还要分享风险和挫折,更要为老公筹募资金,向外家亲戚,或者将自己的私己拿出来,为了老公的奋斗而奉献,其中遭人白眼,亲戚外家的背后讽言讽语,早已置之度外。因为没有创业资金的关系,我们的管理艺术,不得不利用感情和义气。但发了达之后,情况应该变了,但可惜的是,赚了钱而不肯分享经济利益,仍然讲义气,因而产生矛盾。
创业的时候可以讲义气,但发了达之后,应该淡化义气,加入一些数字化的管理,即是注入一些金钱因素,才可以将管理工作搞上去,也只有不断和员工分享成果,才出现凝聚力。正是和气生财,创造和气的方法,就是不断派点钱。中国人的管理方法,就是太讲感情,而忽略了数字化的东西。感情是小圈子的游戏,如果要搞大组织,一定要学习数字化的管理技术。因为当你的企业扩大了,感情是不够用的。创业初期,你可以关心员工,甚至连他妈妈是否生病也一清二楚,他妈妈病了而你是第一个到医院探病的人,员工肯定感动。但当你的企业搞大了,有一千几百个员工的时候,这种感情式管理便不适合,或者变成害处。比方说你对某个员工好,就会衍生其他问题。也用探病为例子吧。有一个中层员工家人病了,CEO亲自去探病。但事后经理抗议,说这个本应听话的员工,因为有了CEO探病的关系,突然间变得高傲,不再听经理的指挥。因此之故,CEO的私人感情,不能错误地投资了。
如果公司员工多,又有人病了,如何是好?CEO惟一可做的就是送花和派代表去探病,公司越大,越不能流露出私人感情。问题是很多人误用了方法。公司小的时候要感情投资的时候却扮距离,公司大了要讲制度的时候却讲感情。
感情管理和数目字管理最大的分别在哪里?在于下属员工能否配合上层的发展。比方说,我们讲了几千年的恭喜发财!但为什么不发达呢?原因是发了财的标准太抽象化了,什么是发财?李嘉诚先生的发财是一千几百亿,种地的人的发达是有个十万八万便成功了,而小孩子呢?在地上捡个十元八块也叫发财。因为标准不同又太抽象,我们不单不可以团结起来,反而出现了恐惧或分裂。但如果我们改一个方法,向员工们说:今年的目标是多赚一百万,而我们公司有一百个员工,即是说每人为公司多赚一万元,可以吗?大家见目标这么简单,立即说:当然可以!那么,再细分一点吧!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如果再分一分,即是每人每天多赚二十七元四角,可以吗?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即是每小时多赚三元四角,没问题吧?大家也说:没问题!那么,方法很简单,每天每个小时加一点力,即是每小时提升百分之一的能力,便可达成目标了。(冯两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