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管理古今谈:领导撤离办事现场

一生与曾国藩相左的左宗棠给曾国藩的挽联的下联是: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忠辅。知道左宗棠的人都明白,要老左认错是比要老婆认错更难的事,这是左宗棠对曾国藩的由衷感佩。

  话说曾国荃打下南京城前,曾国藩到前线视察。老九(曾国荃)要大哥(曾国藩)留几天,大意是要大哥指导工作,共享胜利的喜悦。曾国藩谢绝了,他的经历表明,自军兴以来,只要他在前线的,这仗一般都要输,两次投湖(当然被救起),几次拔剑(当然被夺下)就是明证。所以曾国藩一般在开战时不呆在前线。

  我在原来公司负责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工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凡前线业务员主动地、迫切地要求CEO到第一线支持业务的,这笔业务十有八九谈不成。而谈成的业务一般不需要CEO亲自出马。我不知道这种现象在其他公司有没有普遍性。我觉得这是个有趣的现象。

  一件业务能不能谈成,取决于很多因素,在第一线的业务员(智商正常)一般都会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当他判断能谈成的时候,潜意识的心态是,CEO到场会减轻了他的功劳。CEO不到场,自己的能力就得到完整的体现。对于那些自己判断不能谈成的业务,他就要到处找支援,要求CEO出面是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方法同时也为失败预留退路。

  每个人都知道,事务是复杂的,表面的现场,领导在与不在,于事务的进展,可补之处十分有限。

  我读《曾国藩》一书,读到上述的案例时,一开始的理解与书中表述是一致的:这是宿命,曾国藩在前线,这仗就要输,就像阿Q与令狐冲见了尼姑,就疑心赌博要输,中国足球队遇到韩国队,20年来最好的结果是平局,很有趣。

  慢慢地理解深了一层:大哥不愿争小弟之功。
  现在我的理解是,曾国藩早就看透了领导在场于事无补这一层。他明白自己该干什么:真正的统帅其职责是整合资源。一生与曾国藩相左的左宗棠给曾国藩的挽联的下联是:“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忠辅。”这副挽联说明,曾国藩的长处第一是有知人之明,用人之度,御人之腕,曾国藩之后,18行省的总督16个出自湘军门下,曾国藩手下能出人。第二个长处是谋国忠心,在这个背景下什么事都敢做:天津教案忍辱负重,尽失湖湘子弟的豪气。敢自抽厘金补湘勇军饷之不足,败坏国家根本制度。自曾国藩后,接衣钵的是淮军李鸿章,李鸿章后接衣钵的是北洋袁世凯,军队听命于个人而不再是朝廷。敢于制度创新啊,敢于制度创新啊。

  从管理角度看曾国藩领湘勇做了些什么?他是如何管理这个团队的?
  第一是用人,如前所述。
  第二是筹饷,战场缴获的横财不算,湘勇的工资不低啊,象李继宾这样的,年薪是几万两。远高于当朝一品大员,真正做到“一流收入,一流人才,一流管理,一流效益”。要做到这四句口号,非一流大才如联想、华为不可。湘中父老要开后门才能将子弟送入军中。
  第三是定战略,沿长江而下,压迫太平军。用兵比孔明还谨慎。
  第四是建立军队文化,军兴是为了护孔教之道统,扶将倾之社稷,救黎民于水火,出《船山全集》,写无数教科书般的家书,言传身教。老子说: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曾国藩是立功立言又立德。
  以曾国藩之才,有什么事他看不明白的?他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自湘勇攻占武汉后,他基本不在第一线了。每当我看到报上登载某某市长现场办公,解决了多少多少久拖未决的实际问题,我不免有憾:今人之智不逮古人之智远矣!(钱舜尧)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