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在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晚会上,主持人介绍曾在此执教的著名学者时,提到了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名字。然而,许多人并不知晓,在这承传百年辉煌的高等学府中,当年站在讲台上的沈从文不过是个仅读过小学、无任何学位的年轻人。若在今天,他恐怕连进入“人才市场”的资格都没有,可谁又能因此否认沈从文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呢?
时至今日,在某些人的头脑中,依然固守着盲目尊崇“学历”“职称”的人才价值观,这实在是大谬不然。学历与学力有时并不相等,即使头上戴着院士、博士、专家、高级等冠冕堂皇的“大帽子”,也往往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近年来,腐败的邪魔已经从“吏治”侵入到原本圣洁的科学殿堂,关于学术界“造假”的新闻,在网上就可查到几千条,这难道是偶然的吗?从“水变油”、“伪纳米”到“核酸营养”等一系列科学闹剧,无不令人痛心疾首;至于为评职称伪造学历,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不良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可见,要想找到真正的“千里马”,必须有伯乐的慧眼才行。
人才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最近,沈阳人事部门推出了29项人事政策,规定凡是支柱、优势产业中重大项目急需的人才,不再受职称、学历和人员地区流向限制,实行一人一策,特事特办。这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然而,在“引智”过程中也应当警惕出现“浮夸现象”,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千里马”,而不是浪得虚名的“南郭先生”。“人才是金”,但有时“黄铜”也可能混迹其中;因此,辨识人才,绝不能一味盯着头上的“帽子”,而要看清那“帽子”下面的人是否真的是“金子”。
这是一个简单却时常被人忽略的事实———真正闪光的是“金子”,而不是“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