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者是创新主体
企业家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领导者、组织者、承担者,是创新的主体。一位著名学者提出,企业家“要不断破除旧的生产方式,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使经济结构不断从内部进行革命性突变”,在“所处环境中大胆废弃不起作用的要素,果断选择对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企业家处于公司最高管理层与基层的中间结合部,是连接上面与下面的“过渡层”,是指“那些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富有想像力和有胆量的行为者,冒个人风险来促进新事物出现的公司雇员”。
在企业管理创新主体中,管理人员的作用不容忽视。在管理层中有许多不同的专业分工,包括生产、营销、财务、物资等许多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任何一个管理者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
美国现代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变革推动者既可以是管理者,也可以是非管理者,可以是组织内的员工。”企业员工是企业创新的坚实基础,是企业创新力量的源泉。企业员工往往是创新“火花”的提供者,方案实施的操作者等。
罗宾斯提出创新的主体也可以是组织外的顾问,他认为外部顾问即那些管理理论专家和学者。“对于多数变革(即创新)来说,高层管理者越来越求助于临时的外部顾问,他们具有变革的理论与方法上的专业知识”,“作为外部顾问的变革推动者比内部的变革推动者能提出更为客观的观点,并且通常能够推行第二层次的变革,即多维、多层次的变革。它涉及到重新建构组织及组织所处环境等”。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对于每个人来说,创造力只有大小之分,并无有无之别。
求知欲望是创新的基础,学习求知是创新的前提。要创新首先必须了解前人的成果,他人的成果。创造无一不是在前人、他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上进意识是创新的动力之一,只有求上进的人,才能成为创新者。要积极上进,不安于现状,时刻把目光盯在最高水平上,有强烈的赶超意识、开拓意识,具有强烈的外向性。时刻寻找机会去开拓新的世界,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做开创性工作。同时,开拓意识带有明显的否定过去、憎恶保守、探索未来的特点。创造性精神是创造的动力。只有“想”创造,才能“有”创造。创造性精神也就是进取精神,就是“一切向前看,永远不满足,争取高成就”。
管理创新主体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创新能力包括自学、表达、操作、查阅文献资料、研究、创造等六种能力。创新能力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分析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二者兼备;创新能力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收敛式。
管理创新主体在知识结构上要博专结合、博专协调,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知识和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但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多不一定能力强。而知识又是能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谓能力只是空话,能力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转化为能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一个人来说,他所积累的知识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转化为能力,而只能是一部分。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汤姆·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考察了几十个组织,从大公司到小企业,金融业、服务业和传统工业,从学校、军事单位到政府机关,发现最优秀的组织都是能够明确支持失败的组织。一些著名的“严厉的领导”,如花旗银行的前任董事长沃尔特·里斯顿,通用电器公司的杰克·韦尔奇,百事可乐公司的前任董事长安迪·皮尔逊,都大力主张“失败是正常现象”,认为“失败应予以奖励”。他们极端蔑视那些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人。他们认为失败了从中学习和迅速地开始下一次试验,这才是正常的态度。
优秀的组织会鼓励员工冒明智的风险,给他们犯错误的余地。欧伊达冷冻食品公司的研究部门,每当“完美的失败”发生时,就“鸣放礼炮”庆贺。他们认为,要“增加失败的速率,把不可避免的失败一个个地排除掉。既然失败是向成功迈进的步伐,我们为什么不去奖励它呢”。世界最著名的高科技园区硅谷,流行着一句名言“边干边学,边败边学”,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失败者正是硅谷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张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