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次管理者能力培训,在与授课专家及学员沟通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的心中:是什么力量促生着管理者的存在?是什么力量发展着管理者的需求?是什么力量正成为管理者的核心竞争力?如此多的问题却让我感悟出两个字——问题。正是经济生活中面临着众多经营与管理问题,于是管理者凭借着“精于此道,以此为生”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入职场;同样也是管理者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与水平的差异,造成了管理者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每个职业管理者在其岗位上,应时刻反思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面对更多更为严峻而复杂的问题。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笔者认为管理者要做好以下工作: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往往要解决的是“紧急”的事,销售额下降,人员大量流失,资金现金流紧张等等。许多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或停止发展的关键问题,这当然是体现职业管理者价值的最佳时期。在这个环节上也自然容易形成胜者王侯败者寇,这个时期往往是管理者命悬一线还是飞黄腾达的转折点。
发现问题。企业主聘请经营管理人才,看中的未必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是“旁观者清”。企业主是希望管理者能够看到企业在长期运行中所形成的惰性视角所无法看到的“盲区”。多少企业就丧命在自己的“盲区”上,所以管理者的“发现”能力要很强,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实要有锐利的目光。
预判问题。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的系统思考中写道:“当乌云密布、天色昏暗,我们便知道快要下雨了。我们也知道在暴风雨过后,地面的流水将渗入好几英里的地下水中,明天天空又要放晴。”其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防止问题的产生,如果我们不能系统思考企业在各项经营活动中一些后果不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演变成重要的事,那么我们可能永远疲于奔命在那些不重要但很紧急的事中去。帕杰罗的一个中国客户进行了投诉,重要吗?结果由于三菱公司对这个问题的轻视,使得市场与品牌市场都遭受了双重打击。作为一个合格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对产生的问题有一定的预判性,这不仅是个眼光问题,而且是一个管理者的核心能力之一。
总结问题。这似乎是一个老问题,但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聪明的人绝不会在同一条河中湿两次脚,我们的企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消耗在“一错再错”上。在经营活动中,企业与个人不可能不交“学费”,关键是“学费”交了要“学”到东西。现在为什么要讲究团队学习、资源共享,从本质上讲是要降低经验、能力形成的成本。
总之,管理者的“饭碗”是“问题”,如果离开了“问题”,所谓的管理者也许就只有称谓而没有了实体的内容。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为每一个“问题”喝彩,因为你因它而生,因它而拥有成功的喜悦与价值的实现。(黄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