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用《孝经》思想,做企业管理(二)

三才章第七:孝思想的本源

听了孔子对孝道的描述,对企业中不同岗位职责的要求,曾子忍不住赞美孝道的广大,赞美孔子管理思想的精深。于是孔子就进一步说明了孝道的本源,社会的孝道是取法于天地,以教化世人,引导社会潮流。企业的孝道是公司运做的根本保证,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员工职业化的必经之路。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管理释义:曾子听完孔子所讲述的五类孝道后,赞美说:“确实呀,社会中的孝道和企业中的孝道,确实是社会和企业运做的根本呀。”孔子知道曾子对孝道已有领悟,于是说:孝道就象天道是符合天运行规律的原则,地道是符合四时变化的原则一样,它是符合百姓和员工实行的原则。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管理释义:人生于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为基本原则,员工在公司里,当遵守岗位要求。效法天之明,教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利用地利,教民耕种五谷。上司要教导员工,按时保证质量地完成工作,是员工的本分。以上顺乎天地之理,来治理天下。这样的教化,自然合乎了民众心理,民众都乐意听从,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管理企业,如果都能做到,那企业自然不用整天唱高调,或实行什么“严格”管理。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

管理释义:先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教化民俗,CEO见企业文化可以影响员工。所以他们都以身作则,在社会和企业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爱其亲人,员工效法他的博爱精神,爱戴上司。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倡导企业文化和宣传优秀人物,员工自然就效法。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作为民众和员工的表率,民众和员工自然会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和员工以礼乐教化,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和员工什么是好的,符合公司文化的,要给出奖励,什么是坏的,违背了公司文化,要给出惩罚,民众和员工就自然晓得法令了。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管理释义: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

综合解释:本章用天地运行来比喻,天和地都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做,不超越自己的本分,企业中的人同样如此,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作为领导要以身作则,这样他可以得到下属的尊敬,也可以影响员工,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进而形成企业的文化。

孝治章第八:孝的巨大作用

上面说出了孝道的来源,是效法天地的,这里进一步说出社会高层,公司高层,如果能做到的话,就可以得到百姓和员工的拥护,这才是孝的本意。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管理释义:孔子再进一步讲述说:昔日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时,会爱敬他人。即便是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更何况自己的直属大臣呢?因此诸侯不敢失礼,小国都欣然服从,远近朝贡。在企业中,如果CEO能真心感谢所有员工,对供应商、对客户、对消费者、对下属都充满了爱敬,那一定可以换会大家对CEO的尊敬和效忠,公司也可以得到发展。

治国者不敢侮於鳏寡,而况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管理释义:诸侯们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用爱敬治理国家。连可怜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百姓呢?因此得到了全国百姓的欢心,照这样服务天子,不是尽到了本分和孝道吗?企业经理也是同样,如果能体谅一下那些稍微落后的人,给他们一个机会,这样员工才能安心,才能卖力。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管理释义:卿大夫等的治家者,爱自己的妻子儿女,然后推其爱敬达于臣妾,这样就可以得到全家的欢心,这就是在奉事双亲。企业中的中层干部,如果能关心下属的需求,培养下属,同时与同僚处理好关系,那就是在辅佐上司了。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管理释义:如果所有的官吏和管理者,都能做到以孝治理天下,那做父母的人,就可以安心,去世了以后,就很欢欣地受用祭礼。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就可以天下太平,灾害不生,祸乱也没有了。那就知道圣王以孝治天下国家,效果是如何好了。企业管理中,如果管理者在企业培养了孝的文化,并对下属爱护,那他在位置上时,下属尊爱他,他离开了职位,也会被怀念,企业也没有什么“叛变”之类的问题。所以说优秀的管理者,用孝的本分和爱心来管理公司,效果是如此的大。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管理释义:孔子引诗经大雅篇说:上层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四方的人会被感化,没有不顺从他的。

综合理解:对父母的孝要推广到旁人身上去,这就是爱心,管理者尤其要建立这样的道德高地,用道德的力量来服人。企业高层同样如此,在尽到自己本分的同时,还要以员工为本、以客户为本、以消费者为本,发自内心地感激他们的支持,这样才能在企业中培养和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进而长治久安。

圣治章第九:孝是最基本的原则

曾子听孔子说明了明王“以孝治天下”,实现天下太平,再问圣人之德,有比孝更大的吗?孔子再次强调了孝道。再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

管理释义:曾子听孔子说孝道之广大,也听说了社会上都在讲“创新”、“战略”、“文化”,于是再次问孝道,还有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这样的孝道更高明的了。孔子说:人生与天地之间,人是最可贵的。人的行为是由人产生的,孝道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可贵的,没有超出孝道的了。

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管理释义:在家里,严父可以教导出孝子,在公司,严格的上司,可以训练出优秀的员工。在家尊敬父亲,在公司尊敬上司,这是符合天道的,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管理释义:周朝时,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制礼作乐,传播文化。于是周公在郊区祭祀后羿,来符合公司的文化传统。在宗族的庙堂中祭祀文王,来配合上帝。在这样的示范下,所以整个社会,都按照自己的职位来工作。圣人的道德,又怎么超过了孝道的?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管理释义:子女的孝心就是在父母膝下玩耍时形成的,随着他长大,供养父母的想法就逐渐产生了。圣人用严格教育,来产生出尊敬来,用亲爱教育,产生出关爱来。圣人的教育不需要整顿,天然就成了,他的管理不严厉,但得到了治理,所凭借的都是根本而已。所以企业中的上司,要善于培养员工,善于为员工着想,这样才能换来员工的尊敬和爱戴,管理也就不严而治的顺当了。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管理释义:父子之爱是天生的关系,君臣关系是义的关系。因为是父母所生,所以要为父母继续香火。因为是被君主和上司看重,接受上司亲自指点,所以要对上司厚重和忠诚,所谓忠诚于企业,其实最终是忠诚于企业中的某个人,最直接的就是忠诚于上司。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管理释义:所以不爱他的亲人,而爱别人,就是违背了道德。不尊敬亲人,而尊敬别人,就是违背了礼教。如果不用顺从,而用那些大逆不道的人,不会带来善行,而一定会招惹凶德。即使达到了目的,也是君子所不采用的。我们看到很多宣传上都说“某某人在父亲重病期间,坚守在岗位上,努力完成了任务,挽回了国家多少多少财产。”于是树立成了先进人物。其实这是根本错误的,如果企业把这样不讲人性的人作为榜样,他们连亲人都不爱,更爱外人,更爱工作,怎么可能带来良好的企业风气,难道你要在企业创造一种,工作比亲人更重要的风气吗?那些爱工作甚过亲人的人是要被炒掉的,他的上司也要被炒掉,为什么让工作离不开这个人,这是管理的失败。即便这样能达到某些短期目的,也是君子不取的,作为企业用人,还是要坚持品德第一的原则。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管理释义:君子和优秀管理者的做法不是这样的,他讲出的话,要思量使人称道才讲,他做事,必定思量对方接受才做,他的德行必定为人尊敬,做事必定为人效法。他的容貌和举止,端庄大方,进退都合乎礼仪。这样来居上临下,管理百姓、管理员工,那百姓和员工又畏服又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这样就能完成德教,政令顺利地推行了。简单地来说,管理者要靠说话,做事来显示自己的专业性,来获得下属的尊敬,并在品德上无可挑剔,才能以才和以德服下属,否则就很容易失去管理者的威信,让公司的政令执行不下去。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管理释义:孔子引诗经的话:“君子和优秀的管理者,专业性和威仪礼节,没有差错,他才能为人作模范,而为百姓和员工尊重,并效法。”

综合解释:本章强调德威,用专业性来体现威,用爱心来体现德。优秀的管理者是德威并重的,来取得下属的信任,让下属相信自己是安全的,相信上司可以给下属带来专业上的提升。在内外兼修的情况下,爱敬并施,自然德教顺利而成,政令不严而治了。

纪孝行章第十:孝的具体行为

本章讲述了日常子女对双亲的孝行,也可以引申出日常管理中,下属对上司的行为和态度。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管理释义:孔子说:孝子用来侍奉亲人的,在家就对双亲尊敬,供养就要让他快乐,《论语》中也有同样的说法“至于犬马亦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双亲病了就很忧愁,去世了就要哀悼,祭祀时要严格遵守规矩。这五个方面都具备了,才能谈得上对亲人的孝道。管理中,下属对上司不是做完工作就完了,还要对上司尊敬,给上司面子,当上司失意时要关心,上司离职时要送别,这样的下属难道不会有好的前程吗?他真正尽到了下属的本分。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管理释义:无论是侍奉亲人还是对待上司都要遵守如下原则,在高职位上,不用骄蛮的态度对待下属;在低级的职位上,也尊敬上司,不做悖乱不法的事。在普通员工当中,也要和平相处,不与他们争斗。如果在高职位而骄傲,那必招来危亡之祸。如果低级职位上作乱,就很容易被法办。如果在员工中与人争斗,就容易被人看低,也很容易动干戈。子女的这三个逆行如果不除去,即便用三牲来供养双亲,也不能说是孝顺。员工的这三个逆行不除去,就谈不上辅佐上司,谈不上尽到职责。

综合解释:管理中不但要看你为上司做事情,更要看你不是不是尊敬你的上司,你是不是让你的上司感到快乐,你是不是服从上司的做法,有没有在公开场合给他面子。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你给他干再多的活儿,他都要对你有想法,你都不是一个尽职的员工。更何况做出一些骄傲、做乱、争斗的事情来,那将更为企业所不容,无论才干多大也无用武之地。

五刑章第十一;不孝是大乱

本章再次强调孝道是最根本的,员工最根本的是按照职责做事情,违反了孝道,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员工违反自己的职责,就会招来祸患,告戒各级管理者,认清楚自己的职责。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管理释义:孔子说:国家有五种刑罚的条文,约有三千条之多。细研究,罪大莫过于不孝。企业中员工会出很多错误,公司也有很多制度管理员工,惩戒员工的错误,但员工最大的错误是没有尽到职责。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管理释义:部下如果要挟长官,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讥笑圣人,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鄙视孝道,那就是无父无母。这样的行为,就是天下大乱的开始。企业中,如果下属找到上司的要害,要挟上司达成目的。如果讥讽公司的模范人物。如果不服从上司的领导。那这个企业一定管理混乱,在市场中没有未来。

综合解释:做什么职位就做什么事,否则就是大乱的开始,公司没有好结果,个人也没有好下场,一定会受到“刑罚”的惩处,在社会上的名声也将受损失。因此还是不要非君、非圣人、不孝,做回自己的本分最实在,最安全。

广要道章第十二:敬的作用

本章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强调了孝道,这个治国要道的作用,建议国家的君主和企业的管理者实行这个要道,可以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很大的好处。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

管理释义: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教化为先,管理企业要以文化建设为先。教民相亲相爱,没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员工上下和睦,没有比各自尽到职责更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没有比悌道更好的了,教员工之间关系融洽,没有比培育团队精神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转变企业风气,没有比集体活动更好的了。要想让长官安心,治理百姓,没有比教育百姓守礼法更好的了。要想让CEO放心,管理好企业,没有比培养员工职业化精神更好的了。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管理释义:礼的本质就是敬。如果君主和管理者,能恭敬他的父亲和恭敬他的上司,那他儿女和员工,一定很喜悦。如果能恭敬他的兄长和资深人士,那他弟弟和企业新人也很喜悦,敬他的长官和上司,那百姓和下属,觉得光彩,也很欢喜。所恭敬的人少,而喜悦的人多,为国家和企业尽力的人多,这还不是治国要道吗?

综合解释:孝道是管理国家的基础,每个人尽到自己的职责是管理企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就用悌来培养团队精神,用乐来培育企业文化,用礼来恭敬别人,其中礼的作用很大。对一个人恭敬,可以博得很多人的好感,进而为企业做贡献,所以礼是治国的要道。关键是管理者要放下管理者的“架子”,不要整天在脸上写着“我是你的上司”,这不可能让对方感到恭敬,也没有了礼,所以礼的问题,还是管理者的个人修养问题。

广至德章第十三:培养好习惯

上章说孝道对于管理者的好处,可以获得众人的尊敬。本章说孝道对百姓和员工自己的好处,管理者要把孝道培养成员工的习惯。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管理释义:孔子说:君子和管理者教育百姓和下属以孝道,并不是天天教导,也不是到别人家里面去,而是个内化的过程。如果已经让百姓和下属接受了孝道,那他就会尊敬天下的父母,对所有的上司尊敬。如果已经让下属接受了团队精神,那他就会尊敬天下的兄长,就会尊敬专业同事。如果已经让下属接受了下属的孝道,那他就会恭敬天下做长官的人,就会尊敬CEO和经理。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管理释义:孔子引述诗经的话说:“君子和优秀的管理者,态度和平快乐,德行平易近人,就像民众的父母。”也就是说,没有崇高的德行,怎能顺应民心如此?

综合解释:如果把孝道的观念,已经让员工接受了,那员工的职业化水平就很高了,就自然会在行为上体现,尊敬上司、做好本职工作、尊敬CEO,进而行为企业文化,就不用管理者多操心了。但这要以管理者以崇高的德行作后盾,员工之心才能顺应。

广扬名章第十四:孝对员工的好处

本章说明了孝道对公司管理是有好处的,对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好处的,但更多的是对员工自己的好处,孔子把它上升到扬名后世的高度上。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

管理释义:孔子说:君子如果能对双亲尽孝道,那必能忠于事君,那必能对公司忠诚。他能对兄弟团结友爱,必能顺于长官,和同事搞好关系。如果能把家管理的井井有条,那他办事的能力用在工作上,必定头头是道。所以如果能把家搞好,那替国家办事就顺当,能干的名声就会显耀于后世。

综合解释:孝道对公司是有好处的,对个人也有莫大的好处。最终可以帮助你立功于当代,扬名于后世。”

谏诤章第十五:服从而不盲从

本章说作为下属的,不可以对上司盲从,否则会造成对公司的莫大伤害,而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管理释义:曾子听孔子的各种孝道,都明白了。而没听过父亲有过,该怎样办?所以问:“您前面讲的父亲慈爱恭敬,安亲扬名道理,我明白了。我想问一下,儿子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下属不违背上司的指令,一切听从父亲的,一切听从上司的,这算不算是孝道呢。”孔子听了曾子的问题,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管理释义:上古时候,天子假若有七位直言谏诤的部属,即使天子偶有过失,七位诤臣也可进忠言,天子才不会失掉天下。诸侯假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虽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误,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人假若有谏诤的朋友,自能免于错误,不会损害美好的名誉。为父亲的,若果有明礼的儿女,常常谏诤他,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说,管理者需要能给出不同意见的下属,需要有思想的下属作为辅佐者,才能免于陷于困境。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管理释义:如果子女和下属见到父亲和上司有不义的事,为子女的,不可以不和父亲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和上司谏诤。为下属的,在某些事情上,了解的情况更多,应当为上司摆明是非利害。如果一味地听从,就是盲从,会陷亲于不义,陷上司于不义,怎么能算是孝呢?怎么能算是尽到下属的职责呢?

综合解释:本章孔子举例说出了谏诤的重要性,对上可以帮助上司改正错误的,也就和前面的服从上司,而不盲从上司呼应起来了。谏诤本身就成了对上司孝道的一部分,上司需要诤臣做为镜子,防止决策失误。

感应章第十六:培养孝的文化

本章说明了孝悌之道,可以感动公司的人,形成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以后,甚至可以感动外人,而把和整个价值链,用这样的价值观锁在一起。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管理释义:孔子说:上古的圣明之君用孝来侍奉父亲,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用孝来侍奉母亲,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长辈有长辈的样子,幼小有幼小的样子,所以上下就得到了治理。天地都明察了,神明就得到了显露。企业中的管理者,如果能对上司尽到本分,如果能对下属尽到本分,那就是在效法天地的做法,做回了自己的职责,起到了带头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就是自然的了。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管理释义:所以说即便是天子也要有所尊崇,言谈中要对父亲守孝道,也要有先后顺序,宗庙一定要尊敬,不能忘记兄长和亲人。勤于修身并行为谨慎,惟恐辱没了先人。向宗庙致敬,那么鬼神都得到了安慰。在企业中培养孝的文化,要从CEO做起,CEO要有所畏惧,CEO要对自己的家人尽职责,对为公司服务过的老前辈要表示感激,并不断地自我修身慎行,这样才能在企业中成为管理者和下属的榜样,进而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让公司永续发展。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

管理释义:由以上看来,孝悌之道是管理的根本,如果做到了至极,就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整个公司得到光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互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管理释义:孔子引诗经话说:“如果企业中服从和团队精神,成为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那企业中地域不分南北和东西,都会凝聚在公司周围,都认同公司的文化,管理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综合解释:本章说明了如果企业中的服从和团队精神,成为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可以对整个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团结在企业周围,提升管理的效率。

事君章第十七:孝从身边做起

本章强调员工要忠于上司。为子女的,对双亲孝顺,这是孝道的开始,在公司为员工,就要忠于上司,这是孝道的延伸,和前面相呼应。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管理释义:孔子说:君子侍奉上级,下属对待上司,面对上司想的是如何尽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退下来以后想是否尽到职责,如何弥补上司的过错。如果上司有好的德行和业绩,下属就帮上司章显出来,如果上司有失误的地方,下属就帮他补救,这样上下级关系才能相亲密,才能互相信任,取得团队的业绩。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管理释义:孔子引诗经的话说:“为臣的一心忠于君,虽说地处边陲,也是不远。爱藏内心之中,虽远也常怀念。”

综合解释:老话说过“端人家的碗,归人家管。”员工最基本的是尽到自己的职责,也就是要忠于公司,忠于公司的人,公司才可能给他机会,否则就只能是暂时利用,而得不到高高的重用。而忠于公司,就是要符合孝道。

丧亲章第十八:上司离开的伤心

本章主要讲述了慎终追远,才能使企业文化深厚。父母在世之日,子女要尽爱敬心,一旦去世,孝子的心情,是悲痛的。这样的爱敬心和悲痛可以教化子弟。企业中也同样,上司在位时,下属要用服从的精神来对待他,当他离开了职位,还要表示追忆,而不是揭疮疤,这也可以培育深厚的企业文化。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管理释义:孔子说:孝子失去了亲人,哭泣但不悲哀,有礼节地祭祀但不失去仪容。言语不修饰,好衣服不安心穿。听到优美的音乐也不快乐,吃到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香甜,这些都是孝子真情的流露。下属失去一个好上司的感情也是类似的,优秀的上司可以帮助下属成长,让下属感觉到人格的魅力,他离开公司,下属一定会感到哀伤,这也是正常的感情。上司离职,而下属高兴,这样的上司,本身就不是个好上司,也可能这样的下属,不是好下属。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管理释义:丧礼上三天以后才吃饭,这是教育人们不能用去世的人损害活着的人,这就是圣人的办法。丧不能超过三年,要有个终点,也是合理的。过分留恋离开的上司,就是对新上司的不礼貌,也将影响工作的开展,所以留恋也要适可而止。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管理释义:在具体的丧礼上,要谨慎地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早晚哀戚以尽孝思,占卜到好地方,而安葬。把牌位放在宗庙里面,让灵魂享受祭祀。每年春秋的时候来祭祀,并思念他。在世时,用爱和尊敬来侍奉,去世了就哀戚,活着的人的本分已经尽到了,生死的大义气也具备了,孝子的事情才算完成了。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管理释义:父母在世,子女要尽其爱敬心,父母去世,子女要有哀戚。这样子女的业务算是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

综合解释:孝子对待丧亲,就象员工对待离职饿上司一样,孝子要做很多丧礼规定的事情,这样才圆满。员工要对离职的上司表示留恋,但所有的都不能太过分,否则会让现在的人受到损害。

总之孝道的原则,在子女对双亲是孝顺,是子女的基本义务,在双亲在世时要服从双亲,如果双亲犯了错误,也要谏诤,这样双亲和子女都会从中受益处,整个国家的教化会形成。

在企业中,员工也要尽到自己的本分,这是为公司完成任务打下基础,也是为员工个人发展打下基础,还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而尽到本分首先就是要服从上司的指令,按照上司的指令做事情,上司才能安心,才有可能进行所谓的授权,否则上下都会感到很累。在服从的基础上,如果上司有错误,作为下属的,不能盲目地执行,而要谏诤,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断地磨合,才能造就执行力很强的团队。在对待下属时,要尊重下属的建议,下属的个人发展,才能换来下属的真心回报,死心塌地地为你做事情。在服从上司和爱护下属的基础上,如果发挥团队精神,同事之间互相友爱,互相支持,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一个战斗的整体,那就是战无不胜了。当上司离职时,也不能人一走茶就凉,而要留恋他,怀念他为公司做的贡献,为下属成长做的贡献,这样地追念离开的人,会让在位的人感到温暖,行成深厚的企业文化。

孔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企业的管理也是如此,以德治企,善莫大焉。(郝志强)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