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仲弓可以治理一个国家。”
冉雍能容人,比较宽宏大量,这是做为高层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到不要求你在专业能力上有多强,但是高层管理者一定要能容忍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最好是完
全相反的人。唐太宗也是容忍了魏征才有了唐朝的盛世,企业中CEO也一样。CEO多大的胸怀就做多大的事业。
[管理译文]孔子说:“仲弓可以容人,可以做大CEO。”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人怎样,孔子说:“为人还不错,简约。”仲弓说:“立身庄重而行动简约,以此来管理百姓,不也可以吗?立身简约而处世也简约,不也太随便了吗?”孔子说:“你说得对。”
桑伯子作为高层管理者为人不错,但在为人和办事上都比较随意,应该是个性情中人。所以仲弓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强调管理者要庄重。他的这个思想也和孔子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的观点吻合,所以得到了孔子的赞同。确实在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情况,目前中国员工的素质的条件下,如果管理者不庄重,没有架子,很多员工就会放肆,忘记了自己员工的身份,必将影响到工作的开展。所以管理者的庄重可以增加威信,更可以让员工不因小事情来找他,不也很好吗?见《官架子的作用》
[管理译文]仲弓问子桑伯子怎样,孔子说:“为人还不错,为人和办事都比较随意。”仲弓说:“作为管理者,立身庄重是应该的,可以树立管理者的威信,做事情简约可以减少成本。如果为人随意,做事也简约,那就太随意了。”孔子说:“你说得对,君子不重则不威。”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哀公问:“您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对人发怒,不重复犯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却没有,没听说过谁好学。”
成长快的下属是被CEO青睐的,而成长是多方面的。有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有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但关键是有人能把所学的和自己的为人处世结合在一起,做到不把自己的怒火发给无辜的人,不两次犯错误。颜回就是这样的好学者,但是不幸早亡。所以孔子说能象颜回一样,把所学的真正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太少人了。世间的俗人怎么能做到不迁怒呢?管理中著名的踢猫故事就是说的这个。经理昨天晚上受了老婆的气,于是上班以后对秘书发火,秘书回家以后对儿子发火,儿子见到了猫,于是一脚踢飞。恶劣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但是不是能做到到你为止,是考验你是不是修炼高深的一个指标。
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子华出国当大使,冉子请孔子拿点米给子华的母亲。孔子说:“给一百斤。”冉子说:“给多点吧。“加四十斤。”冉子给了两千斤。孔子说:“子华在齐国,坐豪华车,穿名牌衣,我已听说了。君子只救济穷人,不添加财富给富人。”
孔子知道子华当了大使,待遇会很高,根本不需要他来周济。而既然冉子问到了,也不好说不给,只好给了一些想意思一下,但冉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却给了很多。孔子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也不好制止,否则就显得太没有人情味道了,也体谅到了他们学生们之间的感情,多给一些也是正常的。于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君子周急不继富”。冉子这样的做法是不恰当的,锦上添花是得不到任何感激的,只有雪中送炭才有价值。孔子是非常精通人情世故的,而冉子不是。然子这样的做法,在企业里面就是浪费公司的资源,也没有服从CEO,是要被炒鱿鱼的。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斗),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译文]原思在孔子家做总管,孔子给他一万斤粮食,他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了,给你老家的乡亲们吧!”
原思既然做了总管,帮助孔子管理三千弟子和各种杂事,也是个很重要的职务,所以孔子按照总管的待遇给他发工资,他嫌发的太多了,推辞。可能他的家庭条件好,不太需要金钱,于是想为孔子节省。而站在孔CEO的角度上,不管是谁,既然担任了职务,付出了相应的劳动,就要给劳动报酬,否则就是破坏了规矩。如果原思的推辞被孔子接受了,等他退休了以后,后面的人是该要还是不要工资呢?他不要,就是义务劳动。他要就要背上不“小人”的名声,因为任已经为他做出了榜样,后来的人怎么做呢?如果这样的风气流行起来,那些拿工资的人怎么做事情呢?这样过高的道德标准,对于普通人是不切合的,是破坏公司日常管理的,所以是不道德的行为。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损害了公司的管理。所以孔子说,你不要也得要,可以送人嘛。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译文]孔子讲到仲弓时,说:“他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却象小牛犊一样,长出了红红的毛、尖尖的角,适宜于祭祀山神,即使没人想用,山神也不会答应。”
这里孔子主要强调了作为管理者,不能光看到员工的出身,而要看他是不是符合公司的要求,是不是符合岗位的要求。如果他的各个方面条件都符合,即便你没有用,别人也会用的。到那时你就要后悔了,你不用贤人的名声将传遍公司,没有人愿意跟你了。所以反正是人才,还不如在你手中起用,到时候他还会感激你。
[管理译文] 有人人,虽然出身贫寒,但经过后天的努力,能力符合公司和岗位的要求,如果你不用,CEO不答应,公司同人也不答应。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能做到三个月心中不违反仁道;其他人,只能十天半个月而已。”
常立志要比立常志容易。所以我们总可以听到别人说,从明天开始,他要如何如何的努力,他要做到什么程度。或者企业说他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企业。但关键是在坚持,而不在于你的志向是什么。孔子的言论就是揭示了这个问题,他把三个月坚持志向的颜回,说成是优秀分子,可见普通人是多么的善变。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可以让仲由当官吗?”孔子说:“仲由果断,当好官没问题!”问:“可以让子贡当官吗?”答:“子贡精明,当好官没问题!”问:“可以让冉求当官吗?”说:“冉求多才多艺,当好官没问题!”
知道下属的特点,这是管理者的基本能力。孔子就善于发现弟子的特点,开展因材施教。也根据弟子的特点,推荐不同的工作岗位。遇到这样的CEO,真是一大幸事。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氏请闵子骞当费市市长。闵子骞说:“请替我婉言谢绝了吧!如果再有人请我,我就逃到外国去。”
这样的人真是少见,不知道现在的中国,当官是快速制富的手段吗?怎么能给官也不当呢?还要逃跑,怎么得了。其实,企业中也有给官不当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没有达到那个层次,因此当官是危险的,还不如耐心地修炼。但如果你不看好企业的发展,既然给了官,还不如乘机练习一下,毕竟是难得的机会呀。练习成功了就继续做,不成功了,正好走人,也是不错的做法。这个事情的关键还是看管理者,管理者千万不要在对方不想当官时,给他官做,那会让自己很没有面子,丧失管理者的威信,要先试探,或等对方提出来。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快要死了,命该如此吗?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
孔子心爱的底子生病了,孔子去看望,于是发出感慨。具体感慨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很多人考证,没有大家都认可的说法,但这种惋惜的感情我们是可以体会到的。可惜呀,这样的人却有这个病。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颜回在孔子眼中符合贤的标准,具体表现在不为了物质的享受,而耽误了精神的追求。这和第一章的“人不知而不愠”相吻合。在企业中工作,任何人都不能一帆风顺,总要遇到坎坷,也不可能一下就有好的待遇,吃香的喝辣的。那在你蛰伏时,你有能耐得住,能就是好样的,就是贤人,以后就有机会;不能就是小人,不受重用。自得其乐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12、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划。”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会半道而废,现在你还没开始,就不想前进了。”
如果知道是对的,还不去做,而是要找出借口来。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成功的人是找方法,失败的人才找借口。没有努力,怎么知道自己做不到呢。因此孔子说他画地为牢。这是基层员工的通病,总是自我设限,总是不能突破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成功人士,那么少,而人民群众那么多的原因吧。
13、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学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学者。”
自我修炼和提升,也要认识清楚自己的目标,选定正确的目标,你的努力才有价值。选错了目标,再努力也没有用,反而有副作用。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偿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为武城市长。孔子说:“你在那得到了人才吗?“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一贯走正道,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家里来。”
没有公事不到上司家里去,是正确的吗?经常到上司家里面去,不是可以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感情吗?很多内地的国有企业的经理们,都是这么想的。于是大家纷纷去上司家里,去看望上司。看望时,空着手也不好,总要拿点东西,于是腐败就可能开始了。刚开始可能送的是土特产,然后可能送名烟酒,最后可能就是现金了。下属想,我不送,别人可能送,那上司不是会有看法吗?于是不可收拾。况且在上司家里,只有你们两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谁能抵挡住诱惑?
为什么澹台灭明能做到没有公事,不到上司家里去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他本身就是个君子,不屑于做小人的事,另外的原因是上司是个好上司。否则他可能也受不住。其实上司和下属是因为工作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并不是天然的关系,所以下了班,大家各做各的才是正常的。作为上司要倡导这样的工作文化。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达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打仗撤退时,主动在后面掩护,刚进城门,他策马快速通过欢迎队伍,说:‘不是我有胆走在最后,是马跑不快’。”
立了功劳,但不自夸,孟子反就是这样的人。本来就是撤退了,也不是进攻,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如果在这个事情上夸耀自己,岂不和大形势不和?在这时,谦虚是绝对的美德。
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孔子说:“没有祝鮀的口才、却有宋朝的美貌,一生难免灾祸。”
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纷争,每个人都会卷入。所以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乱世,一些小术的作用显露出来了,小人受到重用。而在盛世,道德的力量才显露,贤人受到重用。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出门不走门,为什么没人走我这条路呢?”
在现实工作中,员工成长一定要经过几个环节的,就象要到家里,要经过门一样。优秀的管理者,知道这样的关键环节,所以对一些人妄图走捷径,发出感慨。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他的品质胜过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品质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品质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作为君子是要文和质都具备的。做为优秀员工是要能力和品德都要具备的。如果只有能力,而品德不好,在短期可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但公司一有风吹草动,他就可能有想法。工作中,也总是想钻公司的漏洞。而能力不好,品德好的人,公司需要花时间培养,让他尽快成长。总之,在企业发展初期,要用能力很强的人,打开市场,而市场成熟以后,就要可靠的人,品德好的人来守市场。最好是把品德好的人,经过市场的考验,提升他的能力,而成为君子型的人才。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人正直,才能生活幸福;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生活平安,那只是侥幸逃过了灾难而已。”
这里孔子还是强调了品德的作用。正直的人,虽然要吃些小亏,但生活总是幸福的。而不正直的人只能暂时占便宜,总要被人识破,生活平安是暂时的。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管理者对下属的培训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激发起他们学东西的想法。喜欢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培训才最有效。培训讲师在上课时,他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让学员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那培训就成功了,学员就成长了。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上司培训和教育下属是上司的天职,但在教育下属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人,你和他说得很多,反而会把他的思想搞乱,还不如不说。对于优秀的人,就可以说高深的道理了。这样的教育训练方法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
22、樊迟问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智,孔子说:“做事顺应民心,尊重宗教却远离宗教,就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樊迟是个比较粗鲁的弟子,理解能力也有限。于是对于他的问题,孔子用最简单的道理来解释。这也和上面的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相吻合。
23、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面对流水,大家都会有一种冲动,想和水在一起,玩水。在高山之颠,我们才真正能体会人的渺小,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所以孔子建议,有时间不妨和山水亲近,这样可以陶冶情操,发现自我。
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制度经过改革,就能达到鲁国的水平;鲁国的制度经过改革,就能走上正道。”
齐是姜子牙的封地,而鲁是武王的封地。在不同地方,对周朝文化的继承是一样的,鲁继承的要比齐多。所以孔子说了这样的话。对于企业了是这样,文化的继承是有先后的,但企业也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前进和变化,这样才能知道管理的道。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这种祭礼用具,四不象,这是什么用具!”
做什么,就要象什么,四不象的东西,没有什么用途。孔子借助这个觚,所以发了这样的感慨。员工在企业做一些工作,也要专业,先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再成为通才才有意义。否则就可能成为四不象,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也不精通,没有立锥之地。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作为一个仁慈的人,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个仁慈的人落井了’,他会跳下去吗?”
孔子说:“怎么能这样?君子可以去救人,却不可陷进去;可以受欺骗,却不可以盲目行动。”
对于一个理智的人,帮助别人是在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之后的。如果帮助了别人,却让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很少人做的,也是不正常的。企业员工帮助同事时也不能盲目行动,而要先看看是不是会把自己陷入不义之地。人首先是要爱自己,然后才是爱别人,这样才正常。不爱自己,反而爱别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作为CEO也不可以用这样的高标准去要求员工,否则会给员工造成挫折感。
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矣夫!”
[译文]孔子说:“广泛学习、遵纪守法,就不会误入歧途!”
企业员工要不断学习企业里面的文,也就是企业文化。并用企业里面的礼,也就是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大概差不多了。
28、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发誓说:“若我有歪心,老天讨厌我吧!老天讨厌我吧!”
作为CEO,要在下面的人面前展示道德高尚的形象,虽然CEO下了班以后做什么,不关员工和公司的事情。但我们的文化传统有这样的要求,员工往往从很多细节评价CEO,用圣人的标准要求CEO。
所以中国的CEO做得都很累。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标准,可算至高无上了!人们缺少它很久了。”
对于管理者来说要保持中庸之道。员工可以是很偏激的,但是到了经理就要平衡了,从员工的建议中,找到合理的因素,做出决定。而这个决定可能就是中庸的决定。
能把握住这个平衡的人太少了,所以孔子才发出这样的议论。
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子贡是有名的富翁,他想用他的财富来施行仁政,所以和孔子有这样的话。CEO要想对社会有贡献,不是把自己的财产,全部贡献给社会,而是利用自己的财富,不断地继续创造财富。能造福全人类的人,就连尧舜都做不到,何况是普通人呢。只要能主动帮助别人,主动服务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就是仁者了。(郝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