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带领员工战胜千里渝怀铁路最复杂地质施工难题的工程项目部经理,面对记者,田凤岭没有谈工程施工的不易,也没有谈近几年成功实现员工角色转换的艰难,而是阐述了他思考的项目管理中的融合理念。
在他的理念中,一个项目,不管大小,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点,点延长成线,牵涉到面。虽然只与建设单位有合同关系,但与其他单位有不可分的配合关系。施工就要融合于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关系中。要充分考虑到诸方的利益诉求,找到利益融合点。比如施工变更,会改变原设计方案和投资计划,一般说来,设计单位、建设单位都不希望发生。而施工单位在施工实际中为便于施工或基于工程的安全、质量考虑,提出合理化变更建议。在DK323+650-DK323+700段,原设计右侧为12根侧向约束桩,2001年施工时发现原设计桩嵌入基岩深度不够,把情况汇报到设计和建设单位,坚持请设计院进行技术勘察,最终各方都同意采取补强措施。这样一来,投资增加了,但建设、监理、设计与施工四方在工程安全这一原则上形成了融合。在施工中,当地政府和居民也有自己的利益。比如会改变甚至损坏既有设施状态。当地期望的和政策规定的补偿肯定有差别。双方就要沟通,找到合理赔付点,在利益上达到融合。地方政府机构再小,也有权力和职责管理与支持施工,比如治安、交通和协调与周边民众关系等。各方关系处理好了就是积极的推动力,处理不好就是阻碍施工的消极因素,关键是要把自己融合于大环境,找到与大环境的一致点,尊重各方利益。如果孤立地把自己当成施工单位,把自己利益与其它利益对立起来,就无法顺利施工。
管理工程项目也需要与当地社会资源环境融合。从项目的投标报价开始,施工单位就已经融入了当地资源环境,施工原材料、劳动力数量和价格、水、电、通讯等资源状况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施工成本。工程上场后的材料采供、劳动力组织、运输等各种经济活动使施工单位深深融合进了当地的资源环境。资源的利用使施工活动成为当地经济链条的一个环节,施工方必须维护这一链条,担负起运转主动轮的角色。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应自觉把自己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山区修建一条铁路,不可避免要改变沿线的植被、土壤、水文等生态,关键在于怎样把这种改变降到最低,及时采取必要的维护和恢复措施。工程结束后,在裸露的地表尽量恢复植被,在路基两侧种上根系发达的灌木或草皮,重新疏通被挤占的沟渠、河道,清理施工和生活垃圾。禁止项目部人员捕食山区的野生动物,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只是自然的一个种属,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组织项目施工还要与企业整体发展融合。工程项目部只是一个临时机构,它产生于工程项目的出现,也结束于工程项目的结束。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渝怀铁路工程项目部也是如此。因此理论上不背负企业总体建设和长远发展的任务。但公司存在,项目部才存在,公司发展,项目部的员工才有发展。所以项目部必须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时刻为企业的利益着想,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项目部在运转中首先考虑对公司的各种经济指标,尤其注重为公司积累施工经验和培养人才。在渝怀铁路工程一期项目上,项目部通过实作培训和送院校深造,培养了2名大专生,2名员工由专科升本科,1名员工学成了研究生,还有11名员工通过国家技能鉴定,成为高级工或技师。一个84人的项目部,在紧张施工的同时,能挤出精力和财力培养人才,也就是着眼于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大局。(申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