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与法家的差别
一个人的行为,一个社会上的风范,都是决定于那个文化本身,它所选择的一些方向和一些价值;也取决于那个文化自己挑选的一些主题,而这些主题与风格,都不是一天演变出来的,是经过长期演变的,因此从传统的儒家与法家思想根源探讨领导是必然的。
儒家思想对于“领导”的概念,从孟子的“性善”角度看,认为人性本善;从荀子的“性恶”角度看,则认为人是可经由教育而改善的。所以,(1)儒家强调“与人为善”,认为领导是要体会别人与自己的平等,是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忠恕观念,故着眼于人的性格,以为人的性格是可经由教育而加以改善的。(2)法家思想从结构上言,注重的是原则制度。法家人物的共同点就是对人不信任,认为部属都想取而代之,或利用权责从事不良之意图,所以宁可信任形诸于文字的条文、制度。
儒、法二家对人性的观察与认知,使得对领导的哲学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差距,这是就方法论而言。从领导的层面上来看,一个属于人治,而一个却是属法治的方式。有人而没有规章必然混乱,但有规章而没有人,则徒法不足以自行。中国历代政治体制,多为儒家与法家的混合制,没有任何朝代的政权是绝对的儒家或绝对的法家。
(二)儒家的学说——荀子议兵篇
要讲荀子的缘故,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儒家占了很重要的位子,但儒家的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二人的思想,以及他们所着重的一切课题,基本上都不是群体的,也都不是群性的。他们所谈的,多半是个人的问题。到了荀子,我们才看见从个人的主题,延伸成长到要讨论群体的主题。假如我们要以领导学,或者企业之两个观念来说的话,这两者都牵涉到不是个人而已,而是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荀子议兵篇中对领导有精辟的论述,其主要思想有:
(1)“五权”
权本身不是固定的,权是可以动的,是应变的方法;权是衡量,是个动态的东西,不是个静态的。具体的方法称为“五权”。
(2)“六术”
做将领最大的要点,要能够将疑惑不清的事情弄清楚,不要永远在自己的心里犹犹豫豫。具体的内容有“六术”。
(3)“无旷”
旷是疏懒、疏忽和旷废的意思,要做到“敬谋无旷、敬事无旷、敬吏无旷、敬众无旷、敬敌无旷”。
(4)坚凝
“坚凝”就是团结的、整合的共同体,一个整合很好的共同体叫“坚凝”。互动关系依靠互相信任、互相信赖,这样子才可以“坚凝”。
(三)法家的学说——韩非子定法篇
一个商鞅的法,一个申不害的术,韩非认为两个不能偏废。单单有法,没有执行的过程,法是具文,是空洞的;单单有术,而没有法来加以规定,也没有法来加以管制,那就变成权术了。法与术两个观念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一个政府变成是有机性的政府。
假如一个企业,CEO自己能力非常强,非常相信自己的观察力、自己的判断力,他说喜怒赏罚都由我一心来决定,不作协商。哪个人做得好,我马上涨他的薪水;哪个做得不好,我马上解除他的职务。这是不能叫大家信服的,因为大家不晓得他心里的准则在哪里,心里的尺度在哪里。假如另外一家公司,什么规定都在手册上,而手册没人执行,这手册慢慢就摆在一边,没人理它了。所以法与术要摆在一块儿才行。
韩非自己的结论是,论势、论术、论法,三者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这个组织成为灵活的有机体。“法”是一个房子的结构,房子的架子。“术”是里面的各种部门,各个单位相关联的流程图。而领导者的“势”,是他能够掌握的形势以及每一级人能掌握的形势。机构才是生命,如一个人有骨骼、有血肉、有器官,还有精神。领导者要真正能够掌握精神,他必须能够掌握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