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李建保被誉为“飞行校长”。因为他兼任青海大学的校长,经常往返于西宁与北京两地,是一位坐飞机上班的校长。李建保在科研事业蒸蒸日上时,毅然投身于西部教育事业,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观念带入西部,使青海大学焕发出新的光彩。李建保挑起这付重担后,在学术研究上虽然退了一小步,但青海大学却进了一大步。该校的师生由衷地说,青海大学这3年的发展,是前40年的总和。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被称之为“飞行校长现象”。
“飞行校长现象”向世人昭示了什么?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成长为高层次人才的轨迹,也为探索成才环境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
在人才流动中,常见“马太效应”在起作用。“马太福音”有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美国科学家罗勃特·默顿将这种社会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在生活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两句话,被许多人奉为金科玉律。求职就业、工作调动、人才走向,往往都选择大城市、有名的企业、待遇高的单位,很少有人主动要求去那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或名气不响的单位。这样一来,造成了大城市和外资企业人满为患,而急需人才的西北地区却很难招聘到高层次的人才。有名的,锦上添花;无名的,得而复失。这样的人才流动,曾被认为是势之所然,难以改变。
现在,李建保反其道而行之,有力地扭转了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他主动请缨,要求到青海大学兼职。孔雀西北飞,两地均照应。他的名片是两面的:白底黑字的一面写着“青海大学校长”;绿底黑字的一面写着“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这张名片倡导了一种适用的西部吸引东部人才的模式。文化界的老前辈夏衍说过:“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李建保的行动又对夏老的名言作了一种新的解释,即种子可以落同时落在两块不同的土地中,同样可以生长得生机勃勃。
过去,国家长期强调“扎根西部”的人才政策。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固然很好,但实践证明,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对大多数东部人才来说,由于存在的种种困难,难于长期坚持。后来采取几年轮换一批的政策,虽然做法比过去灵活了,但轮换工作易产生临时观点。回来后,又难以兼顾。那么,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可以两全其美?李建保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既不离开青华大学这块肥土,又到暂时还比较贫瘠的土壤(不是瓦砾)下种。这是一种“永久牌兼候鸟型”的人才流动,两者兼顾,机动灵活,既可以利用他们原来的工作阵地、人脉关系和自己的知识优势,为拓展西部服务,又可以避免长期“扎根”西部可能产生的种种弊端。李建保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不扎根在那里,照样能开花结果。来来去去,进进出出,熊掌和鱼,两者兼得。清华青大,两全其美。
这样做的结果,实现了“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方针。“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用人方略,让引进的人才既有干一番事业的平台,又能解除其后顾之忧。但求所用,重在一个“用“字。所有,也是为了所用。能否为我所用,这是最要紧的。李校长的编制虽不动,但人一样能为青海大学所用,就达到了目的。为我所用是第一位的,所有的方式是第二位的。李建保一身而二任,有两个基地,兼则两利,有何不可?孙中山先生说过:“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人尽其才,难就难在一个“尽”字。这种更加灵活、可行性强的“柔性流动”用人机制,是人尽其才的一大创造。只要是可用之才,起用对事业有利,就要想尽各种办法,创造条件把他用起来。青海大学此举可以拓宽我们的引进人才制度的改革,可以帮助我们想出更多的用人的办法。如“东西互助”、“外借头脑”、“轮流式”等等。“海归派”们是否也可以借用这些办法,飞来飞去,既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又达到报效祖国的目的。
生活中有许多材料表明,有人在此时此地的施展也许平平,而到了彼时彼地,却能做出一番大事业,简直判若两人。因为后者给了他一片充分施展才华的新天地。一些教授专家反映,高层次人才处于人才的顶端部分,如果只局限于个人搞研究,成长空间比较狭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主要靠给舞台、压担子,主要靠在事业中发展,靠在实践中成长,特别是要去那些有挑战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重大任务压在肩上,必然出人才。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人的才能的施展也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人才流动,对人才的发挥大有益。树挪死,人挪活。李建保实践“但求所用,不求所有”方针的积极意义,更在于向“一刀切”砍了一刀,向论资排辈思想砍了一刀。砍掉了一些束缚人的才能施展的各种绳索,许多栋梁之材就突现在人们的眼前了!
李建保之举的理论基础是“落差论”。在自然科学中,有落差就有能量的储存,有落差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势能”。一条小溪,在江南的水乡里流淌,平平淡淡,不会掀起波澜,也难于释放其能量。但是,一汪清水,穿越?{谷,成为西北地区的飞泉,高山流水,势不可当,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就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李建保提出,年轻人创业要有“落差”的意识:差距创造了成功的机会,选择一个落差大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更容易成功。落差,又能积蓄能量激发年轻人快速成长。
李建保是言者,更是行者。他的实践,为人才的“落差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他1988年从日本回国,2002年从清华大学到青海大学。他利用人生选择中的落差,顺势而为,首先在中国材料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尔后又为西部教育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逐步从一个单纯的学者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亟待振兴的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都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低地势”,都为志在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海外学子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们还注意到,李建保在科学实验中,把一种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细的纤维掺进陶瓷材料中。这种叫做“晶须”的东西,一下子发挥了神奇的效应:使新型陶瓷材料能够耐1800摄氏度的高温,硬度比合金钢还高,韧性好,不易碎。李建保也是一种“晶须”。他到青海大学兼任校长,也是“掺进陶瓷材料中”。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虽然只有一人加盟,但作用却是大大不可低估。在寒冷的但青海高原上,神奇的“晶须效应”释放了:无名高地有了名,墙内墙外一样红。原本落后的青海大学很快步入跨越式发展的轨道,近两年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教师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科研力量日益雄厚,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知名度不断提升。从2002年-2004年,青海大学批准立项科研项目155项,其中有3项被列为国家863项目,科研经费由过去的每年不足300万元达到现在的1600多万元。许多有志于为开发西北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也由于李建保的“筑巢引凤”而加盟于青海大学。一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研究生陆续来校从教工作;清华的教授团来了一批又一批;留日同窗好友带来了“青海大学留日博士专家支援团”;青海大学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人才流动“晶须效应”,利国利民利两地,在今天值得大大发扬。
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李建保,需要成千上万根“晶须”纤维掺进到各地的“陶瓷”中去,造就一种新的物质:既能耐高温,又能抗严寒,韧性好,寿命长。倘若西部地区每一个重要单位都有一个李建保式的人物,那里的面貌就一样能做到三年大变样。(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