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按照过去的商业逻辑:我拥有一个艺人,他可以天天去演出,然后我收他演出费、管理费——这个模式到现在也是一个不错的营销模式。但是——我不相信这个模式是可以持续的,或者说,它是一个适应时代、真正优秀的方法。”在专访中,胡海泉对记者表示。
从出道以来,羽泉遭遇的就是整个唱片产业载体和版权变革的十年。如果说过去的十几年羽泉之所以“活着”是因为适应了市场,那么活着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索“为什么”和“怎么办”。
那么,当音乐遭遇互联网,什么是创造的原点?
●内容:原创I P永远是基础
在“羽泉”这个组合里,陈羽凡和胡海泉分工明确:羽凡负责内容的把控,例如音乐或者视频这些内容的监制,包括演唱会的形式等。而海泉负责对外合作构架、管理,并且因为个人兴趣更多涉足了科技、创投圈。
而两个人共同认知是:不管趋势如何变化,“音乐内容”永远是最有价值的。而如何给音乐注入增值的效果,才是最需探索的东西。
“作为内容,音乐不论以任何载体呈现和触达消费者,保证内容的优质仍是核心竞争。”陈羽凡表示。
“马云和马化腾注资华谊兄弟的事情再次表示,这个行业(娱乐行业)从来都是靠IP、靠内容来解决问题的。而且内容是可以跨界的。资本有优势,但是这个行业的问题,从来都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胡海泉表示,如何能在新的服务、渠道上做跨界整合,用嫁接本身给音乐带来增值的效果,完成音乐产业新的营销的方式、渠道的拓展、注入互联网思维——这是在优质内容基础上要做的事情。
●数据:用数据搭建音乐的闭环
羽泉用了相对较多的精力,和QQ音乐谈合作,目前能够做到的是给羽泉专门制作平台,这个平台上的访问可以通过微电影导流到“就是羽泉”APP、或者演唱会售卖,但是羽泉希望实现更多的是大数据的分享。
做“就是羽泉”和“黑马票务”两个APP,包括乐视在线演唱会,胡海泉也希望,用之后反馈的数据做更多的事情,用数据来导流和贯通“音乐的闭环”。
“如果做一个音乐平台,但只是把平台当成是一个版权管理和收费者,你即使是做全中国最大版权份额的管理,其实也不能解决音乐产业的事,这是我看的真相。”
●团队:跨界的人完成跨界的事情
“我希望找到属于未来的团队。”胡海泉说。而这个团队不仅仅是靠经济联系在一起的,而是一定要志同道合、目标一致。他将用接下来的半年来做这个事情,并且要嫁接更多的资源、引入拥有更多资源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