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政论诗《放言五首》很有名,其中之一是:“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对王莽的感慨,很值得人们思考。说起来,王莽在他篡汉当皇帝之前,真正是一个“好人家子弟”。他家庭贫寒,史称其为人折节恭俭,勤身博学,孝亲事长,谨慎检点,人人赞扬,好评如潮。进入仕途后,王莽得到了从皇帝到大臣的一致推崇,不断提升。而他“爵位益尊,节操愈谦”。到38岁时,就已经登上了大司马的辅政高位。这时的王莽,满脑子是青史留名,“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处理政务不徇私情,生活更加艰苦朴素,妻子的穿着俭朴程度,竟让别人以为是奴仆。成帝封王莽为安汉公时,策书称道王莽的政绩是:“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群僚众位,而公宰之;功德茂著,宗庙以安。”这种情况下,王莽为政更加勤勉,尤其注重名声。每当各地有水旱成灾,他就连肉都不吃,粗茶淡饭,把民众的疾苦挂在心上,写在脸上。到了最后,王莽的声望竟然同大禹、周公相当,想不当皇帝都不行了。
为了不使全国人民失望,同时也是为了顺应到处出现的“祥瑞”,王莽只好先当“假(代理)皇帝”,后当真皇帝,改国号为“新”,假托周制,野心勃勃地要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在王莽的主持下,新朝以恢复周礼为号召,变革官制,推行仿照井田制的“王田制”,变革币制,实施管制经济的“五均”“六筦”,整顿法纪,扬威四夷。一瞬间,似乎人人安乐、个个幸福、国家强盛、社会繁荣的理想社会即将诞生。
然而,情况并不像王莽期望的那样,很快,管制带来了经济混乱,币制变化使民间财富被搜刮一空,水旱灾害频仍发生,尤其是官吏集团普遍失望,周边少数民族不服王莽的贬抑政策而反叛四起,使新朝陷入动荡之中。在百姓已经发生了明显饥荒的情况下,王莽还试图以“煮木为酪”的食品替代办法来度过危机。天不遂人愿,很快,王莽的新朝就陷入了“盗贼遍地”、“民变蜂起”的乱局之中。然而,王莽的自我感觉依然良好,总认为自己是黄帝、虞舜式的明君。如同班固所说的那样,“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最后的结局是“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虚,丘垅发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王莽败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值得管理者注意的,就是他当初做人的谦恭自律、从政的克己奉公,给上上下下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增添了朝野官民对他的期许。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做出了许多承诺。班固也对王莽的早期表现是高度肯定的,说:“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但到他当了皇帝后,他做出的承诺,没有一条兑现的。改革官制使大量依附于他的官员失望,许诺的俸禄增长也只是一纸空文;百姓没有得到安定的社会环境,反而因为法律频繁改动而动辄触禁;遍地都是“罪犯”,到处都有“天条”;尤其是币制变化,极大加剧了经济萧条。朝野中外,都没有从王莽的改制中得到实惠和利益。所以,群起攻之是必然的。历史上的桀纣暴君,身边总有得利的小人,哪怕政权崩溃,还有少量亲信随从死忠。像王莽这样众叛亲离、最后没有一个追随者的孤家寡人,确实少见。
从史料看,王莽的行为,在篡位前后并无明显变化。此前他生活简朴,当皇帝后依然反对奢侈,衣食简陋;此前公务恪勤,当皇帝后依然兢兢业业,经常秉烛达旦处理公务。说起来,王莽尽管当上了皇帝,却没有过一天舒心日子,面对反叛噩耗,愁得须发皆白,为了对外显示自己的安定和强壮,不惜染黑头发,征选皇后。史书称他后宫淫乐之类,证据极少,很有可能是墙倒众人推的“彰恶”而已。从当时的局势来推测,王莽在地皇四年再度新婚时,全国一片乱相,他的心情好不到那里去。但他到死也没有搞明白,为什么原来所有人都拥戴自己,现在却都成了反叛?
王莽没明白的地方,正是管理者应当注意的地方。许多人都认为,体察下情、关心部下的领导人,容易得到人们的拥戴。但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会忽视另外一面,凡是关心部下的领导人,他的关心要有实际内容。如果仅仅是口头的关心,是不足以赢得部下支持的。所以,这种关心往往伴随某种承诺。如果承诺在日后能够兑现,那么部下的支持就会一如既往甚至更为强烈;但是,如果承诺不会兑现,那么期望就会变为失望甚至变为诋毁攻击。王莽的败亡,恰恰是因为他的承诺没有兑现引发的。白居易说“辨材须待七年期”固然不错,但时间并不能决定一切,时间只是给出兑现承诺的缓冲而已。王莽并不是当皇帝后由谦恭变得“骄傲”了,而是他无力兑现自己原来的承诺。领导人如果给部下做出无力兑现或者不打算兑现的承诺,那么,部下的“反叛”是迟早的事情。
王莽给后人留下的教训之一是:管理者绝不能做出自己没有把握兑现的承诺。生活的简朴,外观的形象,态度的谦和与诚恳,公务的认真与勤勉,都是值得赞扬的,然而,这一切都不能替代承诺的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