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某公司的王总之邀,去旁听他的一个开幕式演讲。作为教练,我的任务是帮他“把脉、诊断”。报告原计划讲20分钟,结果王总花了将近多出一倍的时间,不仅效果不佳,还拖了后面发言者的后腿。会后,王总要我出“诊断报告”,我照实说了一番好话。听到“专家”的表扬,他喜上眉梢。接着王总还是很有风度地说:“哎,我这人高帽子被戴惯了,您还是帮忙挑挑刺儿吧。”看着他那虔诚的样子,我也亮出率真:“你觉得你的语速是不是太‘温’了点儿?”他有些疑惑。“你在听XXX讲话时有什么感觉?”他想了想,突然顿悟,“难道我说话的速度像……?”说完,我们俩都笑了。
对于王总来说,好像从来没有人跟他提起语速慢这档小事,或许下属压根儿就不敢谏言。一直以来,他都这么慢悠悠地说,只要自己爱讲,下面总有听众频频点头。因此他习惯于边想边说,说说停停,小鸡炖蘑菇,使尽慢功夫。平时开口闭口“成本、利润”,但他从来不考虑开会的“时间经济学”。
我给美国演讲俱乐部(Toastmasters Club)讲过课,也参加过加拿大同名俱乐部的活动。俱乐部成员来自社会各界,其中不乏企业主。他们往往意识到自身的演讲能力和领导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后,才参加俱乐部活动的。现场评判席中有个特别角色“记时官”(会员轮流担任),他的任务是提醒演讲者守时。一般来说,新会员犯错较多,经过许多次残酷的限时折磨,大家才把语速节奏当回事儿,因为每个人都体验过演讲者、听众、评委等不同角色。
或许有过类似的历练,在北美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公司经理,对演讲的语速和时间把控都比较有意识。记得那次在哈佛商学院简陋的室内篮球场里听前总统克林顿的演讲,其报告时间为45分钟。克林顿语速缓急适度、张弛自然,让听众陶醉在演讲的音乐美之中。令我惊讶的是,几乎就在规定发言结束的那个时间节点前15秒,克林顿完美地谢幕了。
不过,也有说话过快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较为典型。有位专家在看了伯南克的预演后说:“我觉得他首先应放慢语速”,“他在回答问题时气息好像不够用。当气息不稳的时候声音会发颤,听起来不确定而且紧张。”所以,每次重大发言前,伯南克都要接受专家的指点。演讲咨询公司Skillstudio Limited的总经理利兹。班克斯(Liz Banks)说:“我们关注的主要是语速和清晰度这两方面。奇怪的是,很多人通常从未想过要放慢语速,他们讲话时没有停顿,所以你听他们演讲时,没有时间去理解他们讲的内容。”
这一说法印证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的研究,研究证明语速快看似更有可信度,但并不一定更有说服力。比如,说得太快,听的人就会跟不上,理解不了,自然也就无法被说服。早在70年代初,心理学家在研究语速对说服力的影响时发现,语速为195字/分钟时,比语速102字/分钟说服力更强。这一观点似乎成了定论。到了90年代更为细致的研究表明,面对持赞同意见者,放慢语速的说服效果更好。如果信息流太快,听众没有时间权衡并巩固原有观点。而放慢语速,能给听者留出思考时间并更坚信已持的观点。同理,面对反对者,语速慢,听众就有时间想出反对理由,也不易被说服。所以,面对兴致不高的听众,不妨加快语速。
语速有无标准?常人说话语速为180~200字/分钟。前面提到的王总,我是这么让他“觉悟”的:我请他的秘书把王总的演讲录像拿来,算算共讲了几分钟,再数数稿子上共有多少字。当秘书将计算结果交给王总时,王总“哈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的语速只有每分钟60个字,而这种语速大多用在追悼会上。量化的结果让他自己吓一跳。接着我再和王总观看商界伟人的演讲视频:2003年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站在舞台上,他的语速节奏富于变化,他的气场像旋涡一样有力,处处透出权威、信心和能量……王总不无感慨地说:“伟大的内容如果表述不当也会沦为平庸。”
我的几点建议:
语速是一定要变化的。领导太快或太慢的演讲语速同样具有催眠作用,会让人的大脑产生抑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设定演讲的速度,以极强的节奏感制造语言的感染力。可以尝试:
1、区分听众。
通常来说,跟老人讲,语速要慢些;跟年轻人讲,语速要快些;跟想打瞌睡的人讲,尽量使用语速来“吵醒”他们。但说话清晰,让听众理解内容是前提。
2、自我检测。
在与别人通电话或会议发言时,用手机的录音功能或其他设备录下自己的声音。过后回放录音,站在听众的角度,客观地听一听自己说话的节拍。
3、请人评判。
可以请朋友、专家提醒,甚至在演讲中途不耻下问,让听众告诉你,你的语速是太快还是太慢?及时调整语速,以迎合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