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有两条投资原则:第一条,保住本金;第二条,请永远记住第一条。风险管理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奥、复杂的课题,因为其牵涉到财务、法务、交易协调、事后整合等方方面面。只有预见风险的存在,才能有效的采取控制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
精通德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的帕特里克·贝克尔(Patrick Becker)是一位有着独特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自1998年来到中国,帕特里克与中国企业一同经历了海外投资在中国发展最快的时期。2011年,帕特里克创办的贝旭科(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正式运营,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投资管理咨询,以及更深层的服务及专业知识。
对于布局全球战略的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完成一个成功的交易?企业是否处于投资海外的合适时机?企业的并购方向是否能够获得市场的支持?如何规避并购中涉及的风险?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整个投资流程。
中国投资市场的老友
帕特里克从事海外并购相关领域的业务已有十五年时间了,可以说,他实际上是中国海外并购市场发展的一位见证者。从最初由国企来推动海外并购,到大家较为熟悉的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外资,国际市场上的资金和技术开始逐渐从美国、欧洲进入中国。大约在七年前,中国市场的投资方向开始发生变化,中国的资金、技术、品牌开始走出去,这样的趋势也说明中国企业启动了全球化战略布局。
除此之外,投资主体从国有企业变为私人企业,而投资标的的分布从房地产、娱乐业、酒店旅游业,渐渐转移到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制造业。比如海尔、美的开展跨境并购,这类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投资项目都不会受到来自政府过多的管控与限制。“我认为在接下来的五到十年,海外并购仍是投资市场的‘重头戏’,”帕特里克说道,其实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潜力依然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说中国的海外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中国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技术和品牌支持,这是一个很健康的实施海外并购的理由。”帕特里克表示,与其企业耗费长时间去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何不通过并购的方式与一些非常成熟的公司达成合作?另外,中国的企业希望将自己的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如果企业在欧洲或美国本地能够拥有一家公司,那么在税收和接近客户等方面都更加有优势。
帕特里克是一位有着德国和法国血统的欧洲人,欧洲在他的内心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经济体,而且以高新技术产业见长,特别是工业4.0的概念也最早由欧洲人提出。但是,欧洲与中国的跨文化差异足以让许多企业“头疼”,不同的文化、语言要求两个合作企业更耐心、包容地寻求共赢的平衡点。
三招“避险”
知名风险管理机构达信(Marsh)发布报告称,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态度和实施情况在过去三到五年中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风险环境下,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内在关联性并采取更为动态的策略进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家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投资者、员工、监管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均希望看到企业家们在决策过程中了解并考虑到相关风险。企业管理者同样将前瞻性风险管理视为明智决策的关键所在。那么,当中国企业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后,究竟该如何去避免各种弯路呢?帕特里克分享了三点建议。
首先,制定科学且适当的投资标准。企业内部要足够明确自身的投资标准,在前期对战略和标准越明确,那么在之后收购的过程当中,犯的错误或是遇到的风险就会更少。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寻求大型顾问公司的帮忙,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扮演的是买方的角色,同时也是整个收购的过程当中领导者的角色,对于充满细枝末节的并购项目而言,更需要顾问的帮助来做好风险管理。
另外一项管控风险的措施是完善并购前的审查工作。帕特里克坦言,他最常听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能否给我多一些关于这个标的的信息?”但是结果往往是对方在犹豫多时后放弃购买,帕特里克认为这样的操作反而是容易失败的。原因是,买方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实地考察,去参观工厂的运作、认识企业的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了解企业的文化氛围,真正成功的并购项目背后,都是在并购前真正花时间、精力做好审查工作的买方企业。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