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yS. Becker还发现,人们收入越高,就越容易超时工作。
因为工作相当于时间利用效益最大的方式,而休息和度假,则意味着不少钱白白溜走,人们会在惶恐和不安中,怀疑自己是否在明智利用时间,况且有很多人是闲不起的。
于是,超长工作的强压力,和时间分配的高要求,以及浪费时间的高成本,直接增加了人们的焦虑程度。
这种对闲暇的焦虑,有两个研究就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被试者被分为两组,他们都被要求听一段歌剧。而不同的是,研究人员会在一组被试者听歌剧之前,询问他们一小时可以挣多少钱。
而也正是这一组被试者,会在听歌剧的过程中更加烦躁不安,也显得更不开心,还会不断要求快点结束这个实验,好让自己去做一些对赚钱有益的事情。
当你想好好坐下来喝一杯咖啡、看一部电影时,想起自己可能在这段时间内损失掉的金钱,以及别人可能取得的进步,无疑是最扫兴的事情。
另一个研究,来自韩国首尔大学的教授Jungmin Lee。他发现,常抱怨时间不足的人,大多数来自于富裕家庭,收入越高,人们就越容易因为时间而焦虑。
所以,当人们每小时赚得钱越来越多,闲暇就成了负担不起的稀缺品,也变成了焦虑情绪的触发源。
金钱上的富人,却成为了时间上的穷人。
以上这一点,是人们在竞争激烈、时间越来越贵的知识经济下,被动而焦虑地选择忙碌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会让人们甘之如饴地主动选择忙碌,并乐于享受忙个不停的状态,因为忙碌是高阶层的象征标志。
在过去的时代中,闲暇才是高阶层的象征。
因为如果你足够富有,就有足够的钱去支付足够多的闲暇时光。当时的媒体,也喜欢渲染“富人都可以躺在泳池边晒着太阳,挥霍时光”。
而现如今,高阶层的人们,似乎都是马不停蹄的空中飞人。
闲暇和享受与他们无关,取而代之的细化到分秒的日程安排。而媒体的口风,也变成了对忙碌富裕阶级的赞颂,比如对王健林密集出差行程的刷屏报道。
而这种闲暇与忙碌的地位转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数据支持的。
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确实要比低学历、低收入的人更加忙碌、闲暇越少。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者,就曾对1000名专业职业(医生、律师等)的人进行了调查,并发现有94%的人,每周工作至少50个小时,几乎有50%的人,每周工作长达65个小时。
其他研究也显示,大学学历的美国男性,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的比例,从1979年的24%,已经上升到了2006年的28%,而2017年的今天,这个比例只可能更高。
还有研究说,在日常工作之余,还会用手机工作的人,有60%会花费13.5小时的时间,在手机上处理工作所需事宜。
而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联合研究还发现,在1985-2005年间, 高中以下学历的美国男性,每周的闲暇时间增加了8小时,而大学学历的美国男性,在这20年间,每周享受的闲暇时间,却减少了6小时。
而由于越来越多女性开始参与工作,但家庭的育儿和家务依旧主要由妻子承担,因此,美国大学学历的女性,不仅比1965年有更少的闲暇时间,她们比高中以下学历的女性,每周享受的闲暇甚至也少了11小时,比男性更加忙碌。
低学历人群闲暇增多的原因,不难理解。
现在的高中学历,会比以往的处境更加糟糕,不仅收入越来越少,失业率也只会比过去更高,而且高中学历者得到全职工作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因此,低端手工业和制造业的劳动需求大幅减少,大学学历以下的人,整体的工作机会都减少了,低学历的人群就这样越来越闲。
而高学历人群的闲暇普遍减少,有四个因素。
一个原因在于,这部分人群更倾向于用有限的时间提升自己,所以他们会参加更多的培训、读更多书,或者做更多工作。
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也说过,高学历、高职业的人,单位时间收入更高,所以受到金钱驱使,他们更愿意玩命工作、玩命花钱享受。尤其上层人群中,超时工作的回报,已经不仅仅是金钱了,更多在于圈子、人脉、资源和威望等分量不小的隐性回报。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用时间换更多金钱,也是桩划算的买卖。
第三个原因,就是人们多次提到的“事业不安全感”。
房价高企、保障不力,行业间快速的更迭重组中,中产下滑的风险比以往更大,谁都有可能明天失业、一朝返贫。
再者,目前的优质房产和教育,都越来越贵,加上人们寿命越来越长,谁都有一个担心,那就是自己能不能在有能力的时候,安顿好子女的未来,以及未来手里养老金,够不够负担体面的晚年生活。
“铁饭碗”越来越少,人人不得不咬牙拼命,拿有限的时间换取未来的保障。
第四个原因,在于高学历的父母,比低学历的人更愿意花费时间陪伴孩子。
芝加哥大学Jonathan Guryan教授的研究就说,有大学学历的美国妈妈,要比高中以下学历的妈妈,每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出4.5小时。
这一点很好理解。
高知妈妈深谙教育理念,以及陪伴和亲身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就不甘心忙于工作、忽略孩子。
为了在处理好工作的同时,陪伴好孩子,她们就只能牺牲睡眠时间,尽力去达到孩子与工作的平衡,努力去做世俗意义上的“好妈妈”,所以也就有了“职场妈妈对孩子发展没有负面影响”的结论。
而高学历爸爸们也一样,有大学学历的职场爸爸,要比上一辈的父亲,拥有更多男女平等的观念,也愿意花费更多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而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要比低学历父亲多出105%。
这种趋势存在于每一个国家,尤其是相对更加富有的国家。
工作时间原本就已经够长,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高学历父母们的个人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也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在社会激烈竞争、经济不平等,和对后代、晚年的忧虑之中,即便是精英阶层,也会在巨大压力中拼命工作。
那么,超时工作,到底有没有回报呢?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就说明,对于知识型工作者,由于产出的衡量标准比较模糊,所以他们在办公室的工作时长,往往容易被看作高效率和高忠诚度的反映指标,那些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也就更可能得到升职和加薪,也比较容易在整体裁员时幸免于难。
这项研究的数据表明,这种“超时工作溢价”,就让许多爱加班的人,比不加班的同事多挣了6%。
而这个溢价的背后,其实也有性别不公的体现。
因为职场妈妈,总是无法频繁加班、超时工作,因而进一步扩大了她们与未生育女性同事,以及和男性同事之间的收入差距。
从这一点来说,“女性生育后收入更可能下降”的研究结论,也就找到了部分解释。
精英阶层能通过超时工作,获得更多金钱回报,提升升职几率,而上层人群,也能通过超时工作,获得更大的收入提升和隐性回报。
因此,越来越闲的穷人,与越来越忙的富人之间,差的就不仅仅是钱了。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研究也表明,当被试者被要求阅读两个男性的资料时,更忙碌的那个人,被更多人认为处于高阶层。
而之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忙碌的人阶层高”,其实背后也着一个认知,那就是“忙碌能让我们爬上高阶层”,也就是相信社会流动、阶层爬升,来自于牺牲闲暇的刻苦工作。
这种认知,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体现得最为明显。
比如,哈佛商学院的这项研究还发现,美国人更愿意相信忙碌的人是高阶层,而在意大利,人们反而会认为,闲暇多的人才身处高阶层。
这是因为,美国人比较愿意相信自己生活在流动性较高的社会,情愿付出努力去换取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而意大利人,则并不认为自己处于阶层流动的社会,忙碌也换不来地位上升,那还努力来做什么呢?
说了这么多,这下你应该已经明白,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欢说自己忙,因为对忙碌的抱怨,其实也是一种炫耀。
你忙碌,是因为位高权重、能力卓越,对同事和上司来说不可或缺,也就从生活状态上更接近高阶层人群。
如若一个人的存在可有可无、近乎隐形,那才是要被社会抛弃的可怕征兆。
不过,这种炫耀,也只会在说给同事、朋友和竞争对手听的时候,才会让人心生羡慕嫉妒恨,因为如果你和你妈妈抱怨太忙,她不仅不会羡慕你,还会心疼地让你多休息,你自然也得不到被羡慕的快感。
还有,对忙碌的抱怨(炫耀),也只有说给比自己闲的人,才会得到期待中的羡慕。
因为如果大家都在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行业,比如投行、咨询,每个人都是一样忙得四脚朝天,那这种环境下,如果能显示出你有多于他人的闲暇,则反而是高能力、高地位的象征,因为你比别人更有能力规划时间、处理工作。
低压行业中的忙碌者,和高压行业中的闲适者,才能被认为是令人仰望的高阶层、高地位人士。
所以,有钱无闲,和有闲无钱,你选择哪一个?
适度的忙碌,让我们高效且聪明
说完了人们喜欢忙碌的被动和主动原因,我们再简要说说,忙碌是不是真的让我们更高效。毕竟,时间已经如此珍贵,我们总不能让自己在虚忙中低效地活着。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在2016年的研究中发现,适度的忙碌,能让我们的大脑,产生新的有效连接和回路。
他们对300名50-89岁的被试者做了四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最忙碌的人,在认知测试中得分最高,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更快,工作记忆、长期记忆、推理判断能力和知识储备量都更好。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忙碌之人和闲暇之人的表现差距,可能会逐渐拉大。
所以,如果不想让自己在老年阶段陷入混沌状态,不妨在中青年时期让自己处于适度的忙碌状态,而在即将步入老年之时,可以通过学习新知识、新语言、新乐器,或者刻意做一些题目、任务,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敏锐和专注。
为什么我们要说“适度”呢?
因为过度的忙碌,只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瞎忙,只能让你越来越笨
美国密歇根大学在2016年的研究中说,如果你频繁进行多任务操作,比如一边看邮件、一边回微信、一边查资料,不仅会让你完成任务的时间,增加25%,还会让出错率更高。
微软曾经对员工工作行为的调查中也发现,当人们被邮件、电话或者其他事情打断时,需要用15分钟的时间,才能重新投入手头刚才正在做的事情。
讽刺的是,人们浪费的15分钟时间,并没有用在电话、邮件当中,而是在看八卦、刷朋友圈或者聊闲天中度过了。
还有神经科学家用MRI技术对大脑扫描的研究证明,大脑并不具备同时专注于多件事的能力。因为在多任务操作时,会让大脑失去灵活性、更加低效率,专注力也更弱。
《稀缺》那本书也说,过度的压力和忙碌,只会占用大脑带宽,让我们失去清醒思考的能力。
所以,忙碌的行为,只有在一次处理一件事,而且井井有条、件件有序,让大脑有喘息机会的情况下,才是高效而有用的。
结语
今天的文章又很长,只是想告诉大家,保持忙碌的状态没错,大家对忙碌的追求,放在充满浮躁、不停快进的社会中,也是无可厚非的。
只不过,对忙碌的赞颂和艳羡之余,我们依然需要有一颗清醒的头脑,思考清楚自己的忙碌究竟目的何在、意义为何,是否可以得到预期结果,而不要仅仅为了让别人羡慕,就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地瞎忙,和为忙而忙、自欺欺人地装忙。
低质量的忙碌,只会让心情焦虑、大脑迟钝,甚至影响身体机能。不仅不会让自己晋级高阶层,还会在浪费时间的同时,成为他人的笑柄。
本文作者: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