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一直以来都是互联网公司做到一定的量级之后必经的产物,从BAT、TMD到一些新锐企业,都在提开放战略。移动互联网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没有人在独步自封式的闭门造车,都在拿出自己的核心优势资源,去和业内其他公司甚至是跨行业去合作。
这让人想起了当年腾讯在3Q大战之后的情形,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连普通用户都纷纷表示不满的情绪。而腾讯也正是借助这个契机,提出开放战略,改变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专心做基础设施和平台,用一种开放的姿态去面对整个行业,这才有了如今的二马相争格局。
互联网产品的开放策略大致分为三类
(1)基础核心能力类
基础核心能力的开放其实是大厂的专属,所谓基础核心能力指的是移动互联网行业中水电煤这样的角色,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场景基础。
微信开放的第三方账号体系能力是最典型的代表,账号作为用户的ID和身份识别,除了纯工具类型产品之外,已经是绝大部分产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PC时代,QQ和微博是应用最广泛的的第三方账号体系,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自然独霸一方。中国10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有多少人没安装过微信呢。第三方账号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用户快速登录,省去繁琐的输入手机号码、邮箱地址等过程,还不用记密码,也不怕被盗。对于微信而言,一来这些接入微信账号的产品帮助微信提高了用户粘性和用户活跃,二来在无形中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数据。
以微信(含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为代表的社交分享能力,是另外一类基础设施。对于微信、微博、QQ空间这类社交分享场所而言,既丰富了社交载体内容,也帮他们提高了用户活跃。
还有一类基础核心能力比较特殊,在PC时代可能算不上基础设施,但在移动时代相当于水电煤中电的作用,那就是支付。电商、O2O、金融、付费内容,任何一个完整的商业流程闭环到最后永远离不开支付的环节,而具备这项能力开放的也只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支付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终端场景下会演化出不同的形态,这和账号能力、分享能力有些不一样,比如支付宝一直在研究的运用声波、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的支付方式,这是未来的新技术。
(2)流量资源类
互联网公司转型做平台,优质流量是最好的开放资源,也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可开放资源。
腾讯入股京东时,是带着微信的流量一起入股的。包括腾讯注资的滴滴、艺龙,都是把开放微信流量入口作为重要的谈判条件,这些被投资企业也认可这个稀缺资源。另外提一句,早些年腾讯投资某家公司时还送Q币,作为辅助营销推广的资源打包赠送。
今日头条、腾讯企鹅媒体平台、凤凰自媒体这些内容平台推出开放策略则是以内容扶持作为主打,以优先推荐和补贴奖励等措施激励内容生产者在自家平台上发布优质内容。这是以流量和金钱换内容,同样受内容生产者的认可。
百度的阿拉丁给独有数据提供者在百度搜索结果页中更高的权重排名。滴滴接入微信和支付宝APP里,也算是获得了两个超级APP的流量开放资源。
(3)独有数据和技术能力类
开放不是大厂的专属,只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独特数据和能力,都是可供开放的载体。
与百度阿拉丁对应的是,百度提供流量,合作者提供的是自己独有的数据;科大讯飞开放出自己的语音技术能力;金山云开放出视频美颜的SDK给去年大火的直播类产品;映客开放出研发的直播SDK给所有需要开设直播模块需求的产品;腾讯投资搜狗时特别独家开放了微信公众号的数据;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开放出自己的征信数据及风控能力,包括蚂蚁金服在海外收购入股支付类的公司时也都包含开放自己的支付技术能力,帮助这些本地化的支付企业快速成长。营销达人李叫兽加入百度研究营销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其实也是在尝试开放自己的营销能力。
开放不仅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能力
上面列举了这么多公司和产品的开放策略,他们选择开放有的是为了打造自己的生态,比如微信、支付宝、微博这些基础设施类的开放平台,有的是为了获取资源和数据,比如百度的阿拉丁、今日头条的内容开放平台,这也是变相得打造出自己的生态。而金山云的视频美颜SDK、映客的直播SDK开放,则是基于商业化变现的诉求,用封装好的技术能力来获利。
提开放平台的有很多,但其实有些是「假开放」,也就是借着开放的名义其实还是优先只为自己的利益。任何一家商业公司都是逐利的,当从一个平台上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时,自然会引来更多的合作。同时大家也都是很精明的,不能持续产生双赢的合作效果,这种开放平台的生命周期会很短暂。
去年年底吵得沸沸扬扬的微信小程序,作为微信生态内的其中一种开放平台,饼画得很大,把业内从业者的胃口也吊的很足,但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外衣下的流量吸取,这就是假开放。所以如今的小程序就像一个烂尾工程,因为没有收益,所以开发者也不愿意继续在整个开放平台里投入。
与此类似的还有百度直达号,这个产品现在已经逐渐不再有人提了。直达号本质上也是一种开放策略,开放的是基于移动搜索的流量入口,换来商家入驻以丰富百度的O2O商业生态。为什么也没有成功,很大原因就是开放出的这个资源与平台还没有获得用户的认可,也就是当时用户并没有在百度移动搜索的搜索框里查询生活服务的习惯,百度希望让商家来替它做用户习惯引导的事情,这种也是假开放的一种形态。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是猎豹移动在做内容转型过程中,推出了自己的信息流开放平台,也就是基于旗下News Republic的版权资源开放给有在产品中开设资讯内容模块的产品。为了提高用户使用时长,目前已经有不少产品开设了资讯内容模块,但是从零开始做资讯内容模块,内容源去哪儿找是个大问题,优质的资讯内容可都是付费的,能随意抓取的资讯质量普遍不高。貌似猎豹的这个信息流开放平台很有市场,但是作为合作者必然会担心一点,信息流中插放的广告怎么结算呢,这也是影响开放策略落地情况的关键点。
微信向左,支付宝向右
国民级产品的开放策略往往会影响到整个行业,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第三方账号、分享、支付这三项最重要的基础核心能力的开放,整个移动互联网所有产品都受益于提供水电煤的微信和支付宝,可谓是开放的典范。
微信的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12年到2014年期间,微信开放出的第三方账号体系、社交分享体系促进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给微信的中心地位打下了基础。从第一阶段开始微信虽然已经很开放,但是在其最核心的资源能力,也就是社交关系链依然处于保守姿态,仅向腾讯内部产品线以及极少数合作者开放。
第二阶段从2014年到2016年期间,微信公众号进入鼎盛时期,不少创业公司把微信作为主要用户阵地,甚至整个业务都依托于微信公众号来开展,而微信也百花齐放,任其探索发展。十万加成为内容领域优秀作品的标志,在这个平台上诞生了一批批的网红和自媒体,也诞生了不少各行业的创新案例,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微信公众号大概是整个移动互联网最优秀的开放平台了。
第三阶段是以小程序的发布作为标志,从应用号的概念提出到小程序公测贯穿了2016年一整年,当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场流量红利的机会时,微信让大家失望了。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微信的开放政策收紧,虽然张小龙早在2014年就宣称「去中心化」的概念,但微信却实实在在得走在中心化的路上。
与微信相反的是,过去略显保守的支付宝如今开始深化开放策略,虽然整体开放能力不及微信,但呈现出的开放姿态与微信过去的第一、第二阶段很类似。
支付能力是支付宝的核心,也是最宝贵的开放资源。支付宝从淘宝孵化出来,逐渐走出淘宝天猫等阿里系场景,成为电商、O2O等一系列泛交易属性平台的支付通道。「走出淘系」就是支付宝最初的开放过程,把支付能力作为水电煤气一样的连接物,开放给所有行业,哪怕面向是京东(现已下线)、唯品会这些和阿里系电商业务产生竞争关系的公司都开放。
去年开始,支付宝以及基于支付宝的整个蚂蚁金服明显加强了开放的力度,去年8月份召开的开放大会明显是对标整个微信的开放。除了支付能力,用户、市场、数据等面向商业的各种能力都在不断开放,而跟微信开放的区别是支付宝对于开放涉及的行业研究的更深,更倾向于提出解决方案对ISV有更多的指引。
到了今年,这种开放的趋势经过了支付宝的班委制改革依然未变。今年支付宝的开放更进一步,开始向金融机构开放,而在以往支付宝跟金融机构的竞合关系是比较微妙的。财富号是蚂蚁金服近期宣布的一个开放项目,即以蚂蚁聚宝为基础,面向基金、保险、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提供开放平台。财富号形态和微信的公众号有些类似,蚂蚁聚宝和支付宝提供基础功能和技术服务,财富号的运营维护交给金融机构,但相比微信这是一个金融属性更强的平台,更适合对接用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理财需求。
结语
互联网的下半场,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打群架的时代,也就是生态打法。所谓生态打法,就是提供水电设施类的基础服务和连接器,自己不做太多业务,也做不过来,而做生态的前提就是开放,让生态圈内的合作伙伴来产生化学反应已至共赢。开放不仅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能力,不仅有取,更重要的是舍。带着合作方一起共赢,才是更好的选择。微信和支付宝两个国民级产品,在开放策略上在不断互相学习又互相较劲,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对,开发者更是乐见其争,一切还是交给时间来检验吧。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