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卫生日,WHO(世界卫生组织)在3月30日对外公布了一组最新数据:
全球目前有超3亿人患有抑郁症。
自2005年至2015年,抑郁症患者人数增加了至少18%,在中国,每年有25万鲜活的生命因此消失。
但抑郁症患者的快速增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数据显示,各国政府在应对精神健康方面的预算支出仅为卫生总开支的3%。
在高收入国家,约有50%的抑郁症患者没能接受治疗,而这一数字在低收入国家更为惊人,达到80%至90%。
抑郁症年轻化的问题。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的焦虑感、孤独感,都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20岁至30岁的人群精神压力最高。
我们和几位年轻的抑郁症患者聊了聊,年轻人的抑郁症,到底从何而来?
父母的焦虑
让我疲惫又自责
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精神病学的研究人员的调查,人们抑郁大多是由于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和工作情况,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通常都会迫于工作压力或分居离婚而感到精神压抑。
简而言之,经济和情感状态是抑郁的重要诱因。
而20多岁的年轻人,正处在经济和情感双重不稳定的状态之下,身后还站着一对焦虑的父母。
一无所有的日子,原本有许多乐趣值得享受,但习惯为儿女铺设未来的父母,等不及要让孩子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马不停蹄地加入了买房、相亲、催婚大军。
理想和爱情并不重要,因为它们最终会成为现实的炮灰,最重要的是赶紧拥有稳定的生活:
一份钱多活少的工作,一套100平的房子,一个本地的结婚对象。
@元子
刚毕业就被逼着买大房子
从小在父母的安排下,上补习班、读名校、选高薪专业,我的成绩一向不错,工作后去了知名企业,拿着一份不错的薪水,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骄傲。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即便这样,他们好像还不满足,刚毕业不到一年,就开始催促我买房,我原本觉得自己单身女生一枚,买一个小套一足矣,父母一句“必须一步到位”一口否决了我的建议,坚持要为我买大房子。
房价涨成这样,父母的积蓄并不多,一边心疼他们半辈子的心血,一边对未来很迷茫,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却也找不到心仪的职业方向,一想到要因为房贷和如今的职业捆在一起,就觉得万分难过。
现在出差成了我最快乐的日子。
@米粒
他们以为我在耍脾气
每天醒来就不停地哭,家里为我在自家公司安排了一份工作,用停卡、绝食、断绝关系……等各种方式逼我去上班。
早上一想到要应付难熬的一天,就会忍不住感到绝望,像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等到一天快要结束了,又会因为终于不再面对生活的一片狼藉,而感到开心。
那时我就知道自己已经患了抑郁症,但家人认为我是在耍脾气借机不工作,从来没有当回事。
治疗的感觉?吃完药神经是兴奋的,但不能称之为发自内心的高兴,停药后一切照旧,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都和它纠缠不清了。
@在内河上
他们让我自信全无
爸妈固执地认为我没有男朋友,是因为穿得太丑,不修边幅,男人不愿意搭理。每次回家一脸嫌弃让我无地自容,还会因为我穿得不符合他们的审美,生拉硬拽着我去逛街。
为了不让他们生气,以及赶紧结束这上刑一般的感觉,总是掏钱买了不喜欢的衣服,然后放进衣柜里吸灰。
他们从来不肯好好听听我内心的声音,我想要一份毫不凑合的感情,我有自己的审美,我变得特别自卑,觉得自己像一个 loser,被全世界嫌弃,没有人愿意和我在一起……每次从家里回到工作的城市,都是哭着睡去。
朋友圈里过得像人生赢家
只有自己知道我多孤独
2016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患抑郁症的几率是普通用户的2.7倍。
他们跟踪调查了1787个年龄在19-32岁之间的用户,最后表示,社交网络实际上“破坏”了年轻人的幸福感。
社交网络会诱发抑郁症,而抑郁症会让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网络,最后彻底和现实世界脱节。
独居、996、两点一线,在陌生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对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手机里朋友满天下,同城找不到人约饭”大约就是对这种孤独感最好的描述了。
而往往,我们还会害怕将这种孤独表现出来。
@小兔纸啦啦啦
大概有半年时间,一周都不说一句话
毕业以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一直窝在家里准备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父母虽然没有太多责备,但经济上对我越来越苛刻,同学、朋友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看起来对人生新角色适应得很好。
相比之下,我的状态特别糟糕,加上没有多少钱,一直回避和朋友见面,也不接他们的电话,和父母也不怎么交流,半年时间里,我有时候一周都不和人说一句话。
在朋友圈,我还是假装自己很忙的样子,实际上却不敢面对任何关心我的人。
@吃我一掌
网络欺凌让我抑郁
因为在微博上说了一句某当红小花的坏话,被粉丝追着骂了整整上万条评论,就事论事反驳的人很少,大部分张口就带全家,诅咒一户口本,用极其不堪的字眼对我人生攻击,后来就变成了P我的照片四处传播,把我的头像、名字安在小黄网的图片上,私信各种威胁……
短短一星期时间,我就陷入了精神崩溃,感觉自己被所有人唾弃,连朋友来看我也吃了闭门羹,不敢上微博,又有一种不停通过网络获得陌生人认可的畸形心理,直到现在还时不时冒出这样的想法。
最后,惯例送上WHO的宣传片《我有只名叫“抑郁”的“黑狗”》。
本文作者:微信公众号封面新闻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